科技日报记者 孙明源
9月17日,湖南农业大学的大一新生已经陆续到校。在校园内的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门口,两名新生顶着烈日结伴来访。他们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们此行是来向袁隆平爷爷‘报到’的。”
这两名新生是来自该校人文与外语学院的王泽俊和肖紫馨。入学后,他们选择第一时间来到纪念馆,看看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湖南农业大学留下的印记。
“2021年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时候,还是一名初中生的我在一节计算机课后听说了消息。”王泽俊回忆,得知消息后,他立刻打开浏览器搜索确认,看着满屏的报道,泪水止不住地流。
身为湖南人,肖紫馨很早就知道袁隆平是湖南农业大学的名誉校长,这也是她报考这里的原因之一。“这座学校发扬着袁隆平的精神,这里的人也会延续他的志业。”肖紫馨说。
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位于湖南农业大学的思源馆内,饮水思源,亦是“思袁”。作为一座多功能场馆,里边既有科普展览,也有纪念陈列,还有思政教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了完整呈现。
湖南农业大学校园内,袁隆平的“踪影”处处可见。雕像和以他命名的隆平楼是显性的纪念,隐性的传承则根植在学子们的心中。
“在湖南农业大学求学的这几年,我时常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们不需要透过屏幕或书本遥望榜样,因为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就融在每一堂课里。”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大四学生李奕表示,这几年她时常受到袁隆平精神的鼓舞。例如,实验失败时,她就会想起袁隆平“失败了不气馁,再试一次,也许就成功了”的鼓励。工作实习时,她一直记得袁隆平“要做一粒好种子”的嘱托。
“科研需要面对的不只有严谨但冰冷的数据,还有热腾腾的社会与时代。”李奕认为,袁隆平的理想与关怀,跟他的科学精神一样,都是留给农科学子的宝贵遗产。
“我知道年轻人景仰袁隆平,但我不知道年轻人居然如此景仰袁隆平。”曾在袁隆平团队工作的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吴俊动情回忆,2021年袁隆平过世时,校园里自发悼念袁老的学生,排起了望不到头的长队。
如今,在湖南农业大学校园内,持穗静立的袁隆平雕像默默地注视着一批批“好种子”在生根发芽。在袁隆平精神的陪伴下,新生们尚未“开课”,就已“开学”。
(科技日报记者俞慧友对此稿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