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9月17日,由中国园艺学会苹果分会、全国苹果育种协作组主办的第十一届苹果育种协作组工作会议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果树所”)承办。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东作题为《苹果新优品种与砧穗组合选配刍议》的大会报告。张东表示,近年来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苹果资源筛选与创新利用持续深入,育种理论与技术取得新突破,育种效率与种源质量稳步提升,自育新品种和砧木市场认可度显著提高,科企协同推动品种产业化开发,一批新品种大规模应用,优质种苗产销两旺,目前70%的新建果园采用我国自主培育的苹果新品种,种源结构加速优化。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系统长周期深入研究,进一步统筹资源、加强合作,及时总结新品种推广经验,加强市场、企业等第三方客观评价,通过新品种和配套技术研发集成,着力打造一批新品种高标准示范点,形成区域气候特征的可复制、可推广模式,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更好助推我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果树所所长程存刚介绍了果树所基本情况、苹果种质资源高质量保护、高水平利用、育种技术创新和苹果新品种选育情况。程存刚表示,果树所自主培育的华红、华富等30多个苹果新品种,已在陕西、甘肃、云南等16个省区市推广,进一步优化了苹果品种结构。依托所地、所企合作共建平台,示范推广了苹果新品种、矮化密植、高光效修剪等关键技术30多项,累计培训果农和农技人员20多万人次,有力促进了我国苹果产业发展。在今后工作中,果树所将在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各方不断深化合作,加速培育苹果产业新质生产力,为我国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科技支撑。
全国苹果育种协作组组长、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果树所遗传育种研究中心主任张彩霞介绍了国内开展苹果资源与育种研究的相关单位的科研人员构成、杂交后代培养和科研项目情况。张彩霞在报告中指出,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生产国,优良品种是影响苹果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苹果育种研究是苹果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多方优势力量,构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争取培育更多突破性苹果新品种,全面提升我国苹果产业核心竞争力。
会上,国家苹果产业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6个岗位,及其他9个苹果育种相关单位从育种目标、育种方法、杂交组合、育种成效及今后工作计划等方面,汇报了近两年的苹果育种工作进展。
在此期间,与会专家参观了果树所国家苹果、梨种质资源圃,苹果育种试验示范园、苹果栽培试验示范园和砬山试验基地等,并对来自全国的50余份苹果新品种(系)、新种质进行了鉴评。
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试验站站长及其团队成员,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北京农林科学院等全国33家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130余名负责人、专家参加了会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