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9月18日,在IASP2025年世界大会“创新空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行论坛上,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中关村信息谷分享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跨区域协同发展经验,为全球科技园区跨区域建设提供可复制的路径模式。
占地10.3平方公里的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京津两市支持下形成“共建共管共运营”创新模式。依托北京中关村基因,推进机制、创新、产业、利益协同,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以京津冀产业转移协作为突破口,通过搭建四大平台助力创新共同体建设。
在资源整合方面,园区打造4个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个国家级及4个市级孵化载体,畅通京津创新成果与技术要素流动,提升孵化转化能力。产学研融合领域,与京津冀辽等地多所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与天津科技大学共建的大学科技园70%在孵企业源自校地成果转化;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实验室落地6个重点攻关项目;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共建研究院11个实训基地。
借助“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模式,园区通过成果转化中心、先进技术交易服务等平台承接北京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进程。金融服务上,引入担保、租赁等机构打造多元融资产品,链接多支政府引导基金,设立10亿元生态雨林基金,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2017至2024年,园区注册企业从396家增至5814家,注册资本金从68.5亿元升至3000亿元,税收从1.7亿元增至18亿元,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彰显跨区域协同的强劲活力。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