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 柳 鑫 实习记者 夏天一
不久前,江苏省溧阳高新区举行2025年迎新活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机电职院”)毕业生正式入职园区企业,成为园区产业升级的“新鲜血液”。
常州机电职院校长许朝山说,这是持续深化校地共建合作的有力见证。
近年来,常州机电职院主动融入溧阳“产教城一体化”,发挥学校与园区地理位置毗邻、政行校企联动机制完善等优势。该校创新打造“半小时产教融合圈”,构建了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校企城良性互动的总体发展格局,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如何找准职教定位、突破合作瓶颈?许朝山介绍,该校聚焦溧阳高新区产业特色,通过打造省级新型电力与高端装备市域产教联合体等措施,破解高职教育与地方人才供需不对称、专业与产业需求相脱节、服务能力提升见效慢等问题。
近年来,基于智能制造岗位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规格对接谱系,常州机电职院开发了专业群人才通用能力与专业方向能力标准,引领专业群“三教”改革、现代学徒制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迭代升级。
此外,常州机电职院还与园区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做实“工学交替”。该校已现场培养500余名工程师人才,开发13项典型生产性实践项目,面向园区布局建设26家集“实习就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教师实践”等多功能于一身校企合作基地。2025年,常州机电职院学生留常、留溧就业比例不断攀升,用人单位满意度均达90%以上。
多元协同、开放共享、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学院,是常州机电职院赋能区域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
2024年以来,聚焦溧阳高新区智能运载装备等未来产业布局,常州机电职院联合高新区、院士工作站暨智能无人装备产业创新中心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业孵化”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运载装备未来技术应用学院。
常州机电职院产教合作部部长刘刚介绍,依托该应用学院,学校出台《博士进驻院士工作站管理与激励办法》,按照“校聘企用”的原则,引导年轻博士加入院士工作站内的先进越野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团队,围绕“智能无人底盘开发”“机器人视觉在无人车辆上的应用”“特种机器人在智能设备上的应用”等方向进行联合研发攻关。常州机电职院还以研发项目为牵引,打造“师导生创”研学基地,构建项目化研学式学习生态,激活学生创新动能。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技术超市’作用,搭建专利技术转化池,以校企工作站为桥头堡,对接企业,院士工作站与学校校企合作工作站双站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具有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科技型企业。”常州机电职院科研处处长蔡福海说,学校还会打造国际化未来智能运载装备创新设计与验证大赛基地,以“赛事出彩”助力“产业破茧”“城市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