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座谈会召开

2025-09-19 14:45: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9月18日,由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央广网共同主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座谈会”在兰州召开。会上,兰州大学副校长勾晓华、甘肃省生态环保督察专员李作斌等1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甘肃创新实践这一主题深入交流、建言献策。

黄河流经甘肃913公里,占黄河全长的16.7%,地表水资源量125.2亿立方米,超过黄河流域总水量的五分之一。甘肃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作为黄河上游的关键区域,甘肃承担着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使命。”李作斌说,在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引下,甘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顶层设计、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区域协作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数据显示,2024年,甘肃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65%,创历史最好水平,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97.56%,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稳定达到Ⅱ类。2025年1-8月,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2.68%,上半年有4个市州首次进入国家地表水质量前30名。黄河干流临夏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全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发展阶段影响,黄河甘肃段生态保护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生态质量的改善仍不稳固。”李作斌说,下一步,甘肃将强化生态修复、加快产业绿色转型、深度节水控水、强化科技赋能与监管创新、深化区域协作与文化传承,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坚决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甘肃力量。

基于兰州大学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长期研究和野外监测实践,勾晓华及其团队识别总结出生态本底脆弱,系统稳定性维持难;气候变化加剧,水源补给不确定性增强;人类活动干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难题突出;体制机制瓶颈,系统性协同治理能力不足“四大痛点难点”,并针对性提出六大重点破题方向。

“守护黄河既是一场考验韧性的持久战,也是一项需要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勾晓华表示,兰州大学将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共同参与生态修复工程标准制定、生态效益评估和绿色发展模式推广工作,为构建“统筹协调、系统治理、科学管理、永续发展”的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新格局贡献“兰大智慧”与“兰大力量”。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非一日之功,更非一省之功。

座谈会上,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雍海宾、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院长管东红、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何文盛、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把多勋、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董志龙、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局长罗永诚、兰州黄河生态旅游开发集团董事长边怀银、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牛炜、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副所长杨金虎分别作了题为《落实黄河国家战略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擘画分区管控新图景 赋能陇原黄河高质量发展》《甘肃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回顾与展望》《黄河甘肃段的文化特征与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一河净水送下游的六个支撑》《护佑黄河的健康生命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的甘南创新》《做好“黄河文章” 答好“发展试卷”》《气候视角看黄河:应对上游暖湿化新常态,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交流发言。

座谈会后,主办方还将组织媒体记者分赴兰州、白银、甘南、临夏等地实地采访,聚焦生态文明、科技创新、产业竞争、城市能级、乡村共富等,充分展示甘肃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新谋划、新作为、新气象。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梦一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