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秋日,高原气候日渐转凉,走进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最大的日光温室基地,泥土与菌类的特有清香扑面而来。进入采收季,平菇像一把把撑开的小伞,菌盖肥厚、圆润;香菇像褐色的小精灵,姿态各异,星星点点从菌棒钻出来。
到了10月,“菌中之王”羊肚菌将会再次在基地栽培。假以时日,菌丝将布满土壤,经冬日休眠,来年春暖花开时,一场催菇水,将迸发生命活力。
兴海县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2022年以来,该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扎根此间,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攻克高原食用菌栽培难关,平菇、香菇丰饶了“菜篮子”,羊肚菌更成为增收致富的“金疙瘩”,鲜美的菌子远销北上广。
高海拔盐碱地长出“菌中之王”
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因其菌盖部分呈褶皱网状,形似羊肚而得名。其香气独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备受推崇,享有“菌中之王”美誉。
2022年,作为兴海县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站长,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李松龄带领工作站成员下田地、访农户,将科研成果输送到农业一线,把论文写在高原大地。
兴海县唐乃亥乡72个日光温室,成为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主战场。但这里可不是印象里水肥一体、一键操控的现代设施农业的模样。“72个日光温室几乎是烂摊子,几近废弃。”李松龄和工作站成员一一摸排“家底”,让他们意外的是,“一些日光温室即便仍在种植,却成了村民们的小菜畦,种点韭菜、黄瓜、西红柿,偶尔采摘尝鲜,难以发挥经济效益。”
在海拔超3000米的兴海县,如何盘活全县最大的日光温室?李松龄在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工作人员建议下,化验土质,依据工作站成员专业优势,经过实验、试种及适应性评价,锚定食用菌产业。
“在青海种植羊肚菌,有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李松龄给村民们解释说,出菇期的羊肚菌,喜凉不喜热,温度得控制在16-18摄氏度。“青海夏季室外即便烈日当空,但通过遮阴、通风后,日光温室内也能保证较低的温度。”李松龄说。
物以稀为贵,羊肚菌鲜货价格不菲。“外地3月开始采摘羊肚菌,至5月基本结束。”李松龄说,“我们越夏栽培,5月下旬开始采摘,跟外地刚好打了时间差。”
但此时,别人给李松龄泼了一盆凉水,“兴海这个地方,肯定种不出来。”执拗的李松龄,选择适合高原盐碱地的菌种,播下乡村振兴的希望。
一语成谶,2023年,日光温室内长出了羊肚菌,却没形成产量。“羊肚菌难伺候,温湿度要适时调控,才能达到高产,否则意味着绝收。”李松龄一遍遍细扣技术要领。
汲取经验,2024年,日光温室内的羊肚菌,大获丰收。“经过专业测产,头茬能采摘1100多斤,二茬采摘200斤,每亩地1300斤的产量,创了羊肚菌青海高海拔地区高产纪录。”收获的喜悦溢于言表,李松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斤按60元至80元价格批发,羊肚菌鲜货卖成了宝贝。”
小蘑菇变成富民大产业
除了羊肚菌,平菇、香菇、鸡腿菇、双孢菇,丰盈了高原“菜篮子”。
万事开头难,2023年,日光温室内首次种植平菇,因当地缺乏设施设备,李松龄带领团队在青海大学的实验基地内,制作了3000个菌棒。
“学校距离兴海县近300公里,夏天菌棒摞在一起,发热后,菌丝就会烧死。”团队成员抛出难题。
“只能在太阳下山后,连夜装车运输。”李松龄动员老师和学生动手装车,确保天亮之前运抵兴海县,再组织人员卸车。
“价格美死俩。”操着青海口音的李松龄,回忆当年平菇的收获,“立秋前后,南方是秋老虎,青海气候冷凉,采摘的平菇品质、产量不赖,病害少,效益很可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李松龄随后四处搜罗发展食用菌产业所需的灭菌锅、接种箱、拌料机。苦于没有无菌操作间,工作站便掏出2万元科技特派员经费,盖了一间简易的无菌操作间。
“这笔钱是给科技特派员个人,用来解决往返工作站的交通和食宿的。”当地种植户李培德说,“但李松龄老师和科技特派员们还是拿出了这笔钱,帮助我们搞发展。”
小的灭菌锅跟不上产业需求,工作站成员便用汽油桶动手改造成土锅炉,引蒸汽灭菌。如今,兴海县政府投资百万元,食用菌产业所需的装袋机、锅炉等,一应俱全,可谓“鸟枪换大炮”。此外,今年,当地还对40个日光温室投入资金进行改造,为食用菌产业保驾护航。
2024年7月,青海省食用菌研发中心在青海大学挂牌。作为中心主任,李松龄说,“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技术有把握,技术可靠、操作可行,才能示范给农户。不能直接把风险往下转移,技术不成熟,就会害了一批人。”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农村科技处处长苗希春介绍,在前些年科技特派员选派基础上,2025年,该省在40个涉农县(市、区)选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布局建立108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以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为主线,加速农牧业实用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区域创新增长点,助力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