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9月19日,“同一堂课——解码国之重器”活动在北京怀柔科学城正式启动,将大科学装置转化为科普课堂,近1.3万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同上一堂课”。
此次活动以“大国重器可感、科学精神可传”为核心目标,依托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打造“科研资源科普化、区域学子同课堂”的创新模式,推动“国之重器”从科研设施转化为科普核心课程。目前,怀柔科学城已布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六大“国之重器”,是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活动推出的系列课程紧扣装置特色,结合不同学段认知规律定制内容:为小学生设计趣味动画与简单实验,拆解复杂概念;为初高中生及公众打造“普适版”课程,解析技术细节与科研价值。2025年内计划推出十场公开课,实现“一堂课解码一个装置、一系列课读懂科学城”。
首场活动聚焦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特邀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赤讲授《破解空间天气之谜》公开课。他结合工程监测原理与成果,生动解读空间天气对地球磁层、卫星导航及电网安全的影响。现场有500名怀柔区中学生参与,线上覆盖怀柔区全部中小学,并联动北京市其他7区60所学校。学生们表示,课程让“国之重器”从遥远的科研设施变成了可触达的科学启蒙载体。
据了解,子午工程二期于2025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采用“一链、三网、四聚焦”架构,实现太阳到地球空间的全链条监测,与一期组成世界最大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未来,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开放科学资源,构建一流科教生态,激发青少年科学热情,培育未来科研力量。
该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