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合成生物学将重塑农业种植格局

2025-09-20 15:21:0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利用合成生物学的途径,用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生产的淀粉量,就能与5亩土地种植出来的玉米相当。”9月19日,在上海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合成生物学专场活动上,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创始所长马延和表示,人工合成淀粉的突破使不依赖土地、淡水等农业资源的淀粉车间制造成为可能,将重塑生物制造与农业生产的格局。

合成生物学的概念起源于1911年,法国物理化学家斯特凡·勒迪克受合成有机化学启发,首创“合成生物学”一词。这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基因组学、工程学和信息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工程化原理,有目的地设计生物系统甚至创造新生命。因其实现了从“认识生命”到“设计生命”的跨越,合成生物学又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

人工合成淀粉是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进展。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利用低密度太阳能和空气低浓度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整个过程不仅周期长达数个月,并且能量的转化效率极低,只有1%左右。

2021年9月,国际权威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马延和团队的研究成果——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这是国际上第一次不需要依赖植物光合作用,而是采用人工手段,将自然的代谢过程重新拆解、组装,以二氧化碳、水和氢能为原料,在实验室生产出了淀粉,让科幻小说中的“空气变馒头”从幻想变为现实。

“淀粉合成是一个能量输入过程,生化反应步骤多而代谢复杂,很多生理调控的问题和机制都没有搞清楚。”马延和表示,团队从6568种生化反应中筛选出最优路径,通过定向改造酶分子、创建非自然人工酶,解决了热力学匹配、代谢流平衡等世界级难题,最终成功合成了淀粉。

本期活动上,马延和在主题演讲《空气变馒头:从实验室走向未来生活》中分享了这一技术的最新进展。他表示,团队将淀粉人工合成的途径优化、整合到3.0的版本。与玉米合成淀粉相比,人工合成淀粉的能量转换效率提升了3.5倍,淀粉的合成速度提升了8.5倍,把此前2—3个月的自然淀粉合成时间缩短到数天。“这意味着未来淀粉生产可脱离农业种植,实现工业化的车间制造,让人类有了太空生存的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合成生物学‘理性设计’的进程。”马延和在分享中还强调了AI技术对于合成生物学的重要性,并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合成生物学目前已拓展至蔗糖、己糖、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多碳复杂分子的合成,为食品、能源、医药行业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据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共同发布的《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 2024》显示,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7%,预计未来将持续增长,并在2028年达到近500亿美元。

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技企业创始人、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等100余人共同参与了本期沙龙活动。在圆桌讨论环节,马延和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邢建民、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副院长付小龙,以及合成生物学技术领域的科创企业代表,就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进展和商业化前景等进行深入讨论。

“好望角科学沙龙”由中科创星发起,由中科创星、东壁科技数据、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共同主办,致力于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创融合与跨界交流平台。

(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