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日前,以“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 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为主题的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召开。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会上表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三大件”,本质上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特征,有望继出口“新三样”之后,成为我国产业“出海”的新引擎。预计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达近2400亿美元,中国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美元。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关注的是城市低空出行。低空交通作为破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重要路径,相比直升机,电动飞行汽车依托新能源驱动和多旋翼冗余设计,能够在安全性、机动性和成本上实现突破,并借助汽车产业链的聚合优势显著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效率。他介绍,当前,全球有300余款飞行汽车处于研发阶段。若通过虚实融合的孪生平台加快测试,未来有望将研发周期从五年以上缩短至两年,推动低空出行加快落地。
上海大学教授罗建预计,2030年低空经济市场或达万亿元,产业化需要依靠家用飞行器的普及才能实现市场突破。他还提到,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电机产业链共性强,只是应用侧重有所不同——机器人电机重材料创新,新能源汽车电机重材料强度,航空电机重热管理。
谈及如何壮大聚合智能产业核心链,推动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产业链协同发展,张永伟认为,要通过制造环节降本增效,加快形成规模化优势,推动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速迎来“电动汽车时刻”的跨越式发展。同时,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可跟随整车企业延伸供应链、开展跨领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术平台。
张永伟还提到,要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将新兴产业的国际市场作为“第二起跑线”。不断完善聚合智能产业推进机制,从单一产业发展思维转向聚合统筹发展,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算力体系,并在政策调整、法规突破、行业管理方面先行先试。
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靳兵则从政府宏观管理层面提出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的建议,坚持以始为终、应用为本,选择易落地场景先行试点,推动政产学研用与金融协同。此外,要突破成本、安全、商用落地等关键问题,而非追求广域覆盖、简单叠加技术,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力量,通过跨界合作攻关等。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以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为核心的聚合智能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其发展需打破单一产业思维,要以“聚合”理念推动协同,以共建模式形成产业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