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9月18日至19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第一届年会在北京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由中国提出的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际标准提案《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文物防震——总体原则与要求》已正式立项。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文物防震工作组召集人葛家琪介绍,按照国家文物局部署,对近年强地震频发的我国西南、西北等地的20余个博物馆中的近2万件馆藏文物,实施了防震保护项目,其中3个博物馆的1245件文物经历6.2级以上强地震考验,文物无一受损,证明了我国馆藏文物防震技术的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性。
馆藏文物防震是涉及地震灾害学、建筑力学、机械力学等跨学科的交叉融合技术。中航规划总院具备航空发动机试车台等大型国防试验装备的跨学科技攻关技术理念和成功经验,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建筑、设备和文物保护等跨行业联合技术攻关,突破了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的理论方法瓶颈和风险控制关键技术。
葛家琪表示,在文化遗产防震保护研究过程中,他们关注到世界主要的文明古国均处于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文化遗产防震保护方向受到全球主要国家的高度关注。
目前,文化遗产防震保护国际标准工作组已具备成熟的理论方法体系、成功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国际专家系统。葛家琪表示,他和工作组将深入探索如何将国际技术标准转化为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全球文化遗产防震技术协同创新、提升防震安全能力,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此次会议决定对5项国际标准提案开启立项投票程序,其中包括我国技术专家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壁画—病害分类》《文化遗产保护—丝织品文物病害分类》和《文化遗产保护—古陶瓷—科学表征》三项国际标准提案,同时由我国专家牵头成立“书画文物保护”预研项目工作组开展国际标准预研工作。
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于2024年3月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批准,目前共有32个参与成员国,16个观察成员国,秘书处设在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