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9月21日,甘农薯7号原种大面积提质增产观摩会在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严庄村举行。经过测产和病害调查专家组随机进行实收测产,平均亩产量达到4882.28千克,块茎干物质含量平均21.49%。测产中,对各样方随机抽取100粒以上原种目检,符合国家马铃薯种薯生产标准。委托国家认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1500亩抽检的17个样点植株的6项病毒指标全部为阴性,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马铃薯种薯原种标准。
长期以来,马铃薯种薯栽培技术不规范,产量低成本高、质量参差不齐是制约种薯外销的关键,研发规模化、标准化的高产优质原种繁育技术规范,是破解“种薯大省”向“种薯强省”转变的关键途径。
甘肃农业大学张峰教授团队与家禾集团合作,依据该区自然条件及“甘农薯7号”品种抗旱耐热、适应性强和稳产高产的核心优势,针对性研发适于当地马铃薯种植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充分挖掘品种潜力。观摩种植区域采用了单垄双行“起垄覆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栽培技术,垄距1.18米,株距18厘米,播深5厘米,每亩定植6400株2—5克原原种,施加底肥25千克/亩;生育期通过精准追肥6次并通过水肥控旺,配套“苗前封闭+中耕培土+14次病害防控+6次虫害防治”全程植保,加快马铃薯块茎干物质等营养成分积累,提高产量保证品质,现已实现1500亩马铃薯原种规模化种植和高产优质示范。
“科研团队与产业合作‘双驱动’是‘甘农薯7号’优质高产优势迅速转化为田间效益的关键。”张峰表示,科研团队研发原种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为品种推广应用持续“造血”;家禾集团依托基地、资金和市场网络,为成果落地“输血”。双方共建“育繁推一体化”闭环——科研端按需设计试验,企业端负责原种扩繁、订单回购并跟踪服务,形成产加销综合示范样板。同时也推动种薯繁育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加快科技成果落地,带动企业和农户共享增产红利,为甘肃省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单产提升夯实种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