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探索构建“心智”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5-09-22 11:20:2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夏天一

教室里,讲台上的教师与智能助教系统协同授课,台下同学们的目光在教师与个人屏幕间自如切换,时而聆听讲解,时而与系统互动探究……“早就听说这门课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习,但实际体验还是远超预期。”9月22日,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张翔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学习《离散数学2》课程时,他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方式。“课程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章节内容关联清晰可视,智能助教更能随时针对我的学习薄弱点提供精准解释和练习推荐,真正实现了‘学得明白,明白地学’。”张翔智说。

为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东北大学探索构建了“心智”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有效落地该模式,东北大学同步研发了“知行伴学”智慧教育平台,初步实现了“心智”模式的核心理念与操作路径,并在实际应用中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习体验,取得了积极成效。

记者了解到,“心”是指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把人工智能素养、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实质性能力作为培养目标。“智”包括智慧教师、智慧课程、智慧教材等八个维度,与“心”一起形成新人才培养模型的骨架。

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范式变革,东北大学从底层逻辑出发,推动育人逻辑重构,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闭环,使高校人才培养直接对接国家科技创新需求,形成教育支撑科技、科技赋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们要突破‘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向‘智能教学设计者’进行全方位转型,实现认知重构、能力提升和实践创新的关键突破。”东北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师任飞亮说,课前预习环节,学生通过可视化图谱查看课程的理论知识、课程目标与能力指标,理解课程结构并明确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环节,基于学情分析数据精准把握个体差异,实施分层分类教学;辅导环节,运用自适应学习平台动态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难度;评价环节,借助智能批改系统提高作业反馈效率,同时结合人工复核确保评价质量。

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丁炜腾在学习“决策树算法”过程中,通过智能系统提供的知识图谱,清晰观察到该算法与信息论中“信息熵”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AI推送的跨章节拓展材料与针对性训练,他不仅扎实掌握了算法本质,更成功将这一算法思想灵活迁移到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科研项目。“AI不仅帮我‘学会’,更让我能够‘会用’、实现‘创用’。”丁炜腾说。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教育资源碎片化、教培目标脱节等痛点,以及教师在智慧课程建设中经常面临的难题,东北大学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自主研发了“知行伴学”智慧教育平台。该平台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易于操作的智慧课程建设工具,还可协助教师通过实践智慧教法提升课程授课质量。

计算机学院李婕老师在深度使用平台后反馈道:“过去要手动梳理不同课程间的知识关联,耗时费力,现在平台能一键智能关联并生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让备课效率获得了大幅提升。”

在学生端,这种“共建共享”的理念同样落地生根。该校学生吉喆通过平台提交了多个关于大模型微调的实际案例和详细的代码注解,经教师审核后被正式纳入课程案例库。“没想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能成为课程的一部分,这种被认可的感觉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也让我更有动力去探索专业知识。”吉喆说。

据介绍,上线一年以来,该平台构建千万级多模态课程语料库及计算机专业54门课程教育图谱、完成TechGPT大模型3次迭代更新,并成功应用于《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等多门计算机核心课程的教学全流程,为其他高校数智化教学提供了可复制范式。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重点在个性化学习支持、跨学科能力培养、教育数据治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构建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新范式贡献更多实践经验。”东北大学副校长王兴伟表示。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