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教授熊友才:技术出海不能简单复制粘贴  要在地化

2025-09-22 11:22:27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9月22日,由兰州大学主办的“2025‘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十周年大会暨合作论坛”在甘肃省敦煌市举办。兰州大学教授、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熊友才表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技术项目的过程中,简单复制粘贴、技术平移不可取,要尊重科学规律和当地实际,通过大量实践和试验,完成在地化改造。

熊友才说,在地化要接地气,根据气候特点、土壤条件、传统耕种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对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把培训服务、产业链建设、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体系一并落地实施,综合考虑技术适用性、契合度和产业化特征尤为重要,不能想当然,要谨慎行事。

熊友才谈到,要建立一支沟通能力强、英语表达水平高、敢打硬仗的队伍,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培养知华友华人才,让他们传播中国文化、强化责任担当,以主人公心态参加技术研发推广,让技术转移不走样、不变形,达到行稳致远的效果。

“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是探索提升人类福祉上限,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让人民吃饱饭是守住生存底线。向国外推广中国农业技术,需循序渐进输出技术和产品标准,培育当地产业市场,把各种困难和挑战考虑在前头,做到心中有数,通盘分析、扎实解决问题。”熊友才说。

熊友才介绍,兰州大学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的旱地雨养农业技术,具有投入低、产量高、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4E标准优势。这些经济便宜、高产高效的技术在以小农户生产为主的国家非常适用,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被巴基斯坦、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大面积推广示范。

在熊友才看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在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技术产品时,切勿单打独斗,要善于“打组合拳”,通过产教政企合作,做好协作分工,以产业化为导向稳步推进,建立农民田间培训学校,遵循技术扩散规律开展示范。

熊友才表示,技术输出需契合当地发展水平,不可冒进,若一个地方多数人买不起袜子,去推广智慧农业是天方夜谭。“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以教育为切入点,借科技合作服务经济主战场,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深耕一线、贴近农户做务实科研,才能让更多中国实用技术和产品,扎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土地。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