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腹型肥胖防治科普公益展在沪开展

2025-09-22 15:35:22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

9月20日—24日,“关注中国人群腹型肥胖科普公益展览”在上海举办,展览聚焦腹型肥胖,通过科普教育、互动体验等形式,增强公众对腹型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认知,推动“科学减重、自信生活”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据了解,中国肥胖人群中腹型肥胖占比87.8%,腹型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

今年4月,“健康体重管理行动”被纳入健康中国行动;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6部门再发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全面推行“体重管理年”,通过多方协作实现超重/肥胖人群规范化管理。

在体重管理中,除了体重数据外,腰围和内脏脂肪等体脂关联的数据也非常重要。“腰围多一寸,风险多一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陈海冰教授表示,腹型肥胖的本质是内脏脂肪过多沉积。这类脂肪代谢活跃,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炎性因子,直接损害肝脏功能,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腹型肥胖者应尽早进行科学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必要的医学干预。

近年来,肥胖症治疗理念和模式发生显著变化。多个国内外指南指出,科学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越大,体重管理关口应当前移。随着生物医药领域的持续创新,新型创新药物在改善肝脂肪代谢、血糖调控、体重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新可能,并实现从单纯减重到全面健康管理策略的转变。陈海冰认为,目前国内已获批减重药物玛仕度肽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不仅帮助肥胖者减轻体重,而且减少肝脏脂肪含量。这对于腹型肥胖合并脂肪肝患者而言,提供了新的健康管理选择。

展览特别设立“科普新知专区”,聚焦中国人群常见的内脏脂肪问题展开系列科普,借助真实体检数据揭示腹型肥胖的健康风险,并通过案例展现科学减脂的可能性。“体脂聚测站”专区为参与者提供免费体脂检测与健康风险评估,提示一些体重指数(BMI)正常者仍可能存在内脏脂肪超标的风险。

(活动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