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胜:精密测量领域的全国劳模

2025-09-26 18:53:1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何亮 通讯员 胡成军 吴义勇

在张杰胜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塔尺。这是1994年他参与京九铁路建设时使用的第一件测量工具。彼时,24岁的他要每天扛着12公斤的仪器翻越大山。

30年时光匆匆,张杰胜从一位初出茅庐的技术员成长为国际认可的测量专家,那些跨越天堑的高铁、驰骋大地的国产汽车,无不在诉说一个测量员用毫厘匠心丈量大国崛起的故事。

不久前,张杰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将手中的塔尺传递给了徒弟。

钢轨上的“毫厘人生”

2006年早春,合宁铁路,中国首条有砟高铁在建设伊始便面临几何尺寸误差不超过2毫米的极限轨道精度挑战——如同百米跑道上不容一枚硬币的偏差。

“传统测量方法误差太大!”面对传统测量方法与工程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张杰胜彻夜研究。他从童年玩弹弓的简单原理中获得启发,经过72小时验算,“三点一组”曲线拨量计算法横空出世。

当首列动车组以“硬币不倒”的姿态平稳通过测试段,张杰胜明白,他首创的“三点一组”曲线拨量计算法成功通过了实践检验。“硬币不倒”的背后,是轨道几何尺寸的极高精度要求,以此最大限度减少列车运行中的动态冲击。应用这一新方法后,合宁铁路的实测精度实现了质的飞跃——尺寸误差从原来的不超过10毫米跃升至1毫米,远优于2毫米的设计标准。这一突破不仅为中国有砟高铁的精密测量树立了新标杆,更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誉:“中国工程师重新定义了轨道精度。”

张杰胜这种对毫厘的执着,在雅万高铁建设中达到新高度。2017年,面对万隆火山沉积岩地质难题,张杰胜带领团队驻扎现场98天,提出了次固结工后沉降计算方法,建立沉降模型。该项技术荣获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还参与研发了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成套技术,提出了“台座底板+地梁”的新型结构受力模式,解决了生产过程中轨道板翘曲变形的技术难题。

试车场的“技术突围”

汽车试验场是检验汽车综合性能的“终极考场”,是新型汽车和各型特殊车辆在研发阶段进行质量、性能和耐久性测试的大型专用基础设施,对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张杰胜曾先后参与了20余座汽车试验场的建造测量和技术攻关工作。

2015年,国内最大综合性汽车试验场一汽大众长春汽车试验场开工建设。面对曲面摊铺路面波形误差不超过2毫米的技术要求,张杰胜没有依赖外国团队,而是选择了自主创新。

张杰胜带头开始了艰苦的技术攻关,首次提出一套“三线交会、双向校核、三维同步”的定位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测量误差难题。德国专家对7500余个压实点的全过程检测显示,高速环道的曲面平整度误差在2毫米以内,远超欧美标准,打破了当时国际上“中国人干不了”的论断。

面对曲面沥青施工和冻土施工等世界性难题,张杰胜也屡创纪录。他研发的毫米级GPS摊铺高精度路面方法,使路面平整度达到4米上下2毫米的国际顶尖水平;首次成功应用的曲面环道碾压方法,攻克了高速环道斜曲面施工难题;提出的沥青混合料动态性能测试方法和采用的PG分级技术,有效解决了高寒地区沥青路面易开裂的世界性难题。该项目在2023年荣获了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詹天佑大奖。

精密测量是施工过程的“望远镜”,为创新测量技艺,张杰胜牵头成立“张杰胜劳模创新工作室”,重点攻关高铁施工领域的数字化精测和汽车试验场智能化建造。

在中国高铁数字化测量领域,张杰胜带领团队研发的“异常数据的自动识别与清洗技术”,实现了深大基坑自动化监测预警;研发的“路基无桩化智能施工技术”,提高机械效率30%以上;研发的“隧道掌子面的智能测量定位和自动放样技术”,提高施工工效1.5倍以上。在汽车试验场领域,团队研发的“高精度智能沥青摊铺技术”,获得首届“茅以升”应用技术大赛特等奖。

如今,工作室先后走出了2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近百名技术骨干。面对工作室的后辈,张杰胜有着更高的期待:“当年我们用脚步丈量山河,现在你们要用技术征服世界。”

责任编辑:娄玉琳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