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提供更具体验感的文化服务是行业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要通过数智化让文物‘活’起来,真正走进大众生活。”9月24日,“丝路菁华 交流互鉴:数智化驱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博物馆召开,甘肃省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于柱在会上表示。
围绕数智化转型赋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来自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等国内外知名文博机构负责人与高校专家学者,以“科技赋能文博”为核心导向,精准聚焦文化价值传播、智慧服务提升与传统文化活化三大议题展开讨论,旨在以数智技术为笔,为博物馆事业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智化专委会秘书长、南京博物院图书信息部主任张莅坤提出,文物阐释应从“解释中心”转向“观看—感知—理解—吸收”的认知模式,以破解“重采集轻利用”的行业痛点。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文物保护实验室主任杨晓飞强调要构建“物—人—数据”三维体系,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多学科与AI、元宇宙等技术协同。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刘竹沛分享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探索。匈牙利国家博物馆驻华代表、“魔墙”互动系统创作者贝思文则展示了国际合作的新成果。
首都博物馆公众服务部副主任孙芮英介绍了AI智慧导览的应用,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甘肃省博物馆网络中心主任李延强结合本土实践,剖析“5G+AR/VR”在场景重现和交互创新中的应用,并提出从用户体验、知识获取、文化认同三方面进行效果评估。
在文物数字化的浪潮中,甘肃省积极探索,已形成了从“起步探索”到“全域提升”的完整发展脉络。
上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开创性地提出“数字敦煌”构想,为甘肃省文物数字化工作拉开序幕。作为国家文物局首批智慧博物馆建设试点单位,甘肃省博物馆自2014年获批试点以来,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落地实施13项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应用项目,成功建成“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初步实现智慧化管理、数字化展示、多元化体验、全方位服务的融合发展,为甘肃省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AI+文博”“AI+文旅”理念的持续深化,正以空前深度重塑博物馆发展逻辑。甘肃省博物馆馆长班睿表示:“新技术不仅是服务形式的创新、服务内容的拓展,更能通过数据驱动与跨界融合,构建‘保存过去、参与未来、多元发展、合作共赢’的博物馆新生态,让文化传承更具活力。”
近年来,甘肃省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完成30余家博物馆近万件馆藏珍贵文物的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数据显示,通过“线下展览+云讲解+专家讲文物”的融合模式,甘肃省每年举办各类展览400余个、文化活动2.5万余场次,让文物资源释放出更大文化效能,已构建起“省级馆引领、基层馆补充,保护展示驱动、公众需求拉动、多方协作联动”的博物馆智慧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