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向南
“技术创新是破解能源转型难题、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撑。”在9月27日举行的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能源技术创新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就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议表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平台的枢纽作用,加速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场景落地,深化能源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及金融机构的跨领域协作,推动能源产业与数字技术、智能算法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能源科技创新高地。”
本次论坛以“技术创新驱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多元 合作 发展”为主题,聚焦能源领域前沿技术与绿色转型需求,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岳光溪、彭苏萍、孙龙德,以及碳捕集、氢能、多能互补、固废利用等领域资深专家许世森、邓占锋、杨杰、师华定等7位嘉宾,共同探讨煤炭清洁低碳多元化发展,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寻找新路径、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贡献新智慧。
专家们认为,煤炭的清洁低碳多元化发展,不仅关乎全球气候责任,更是立足我国国情、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抉择。论坛上,专家们通过案例拆解、模式分享、技术研讨等形式,现场集中展示煤炭清洁利用、氢能开发、多能互补等领域的突破性创新成果,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清华大学流化床团队自20世纪80年代领衔国家关于循环流化床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了世界独有的循环流化床设计理论和定态设计图谱。岳光溪分享了该团队在山西的研发与工程实践,“清华循环流化床研究团队在过去40年深耕CFB(循环流化床),在煤气化领域实现了新技术的快速产出。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CFB技术研发工作,提升CFB发电机组效率,开展灵活调峰技术研发,开展多元燃料降碳技术研发等,整体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提升。”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研究员师华定认为,规模化生态利用是其大宗消纳煤矸石的关键路径,未来需提升技术体系的适配性与稳定性,强化动态调控,创新“固废消纳—土地修复—碳汇增益”多维价值模式。
论坛上,专家们围绕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出技术攻关重点。“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逆向分布,推动沙戈荒等新能源大基地建设是能源转型重大举措。”怀柔实验室科研团队专家杨杰说,当前基地面临规划手段滞后、电网稳定不足、协调控制难、仿真要求高等挑战,需重点攻关规划优化、直流送出、协同控制、高精度仿真等关键技术与装备。怀柔实验室科研团队带头人许世森说,我国CCUS技术整体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部分关键领域已实现自主突破:在核心技术层面,重点攻关低能耗吸收剂、高效碳捕集设备、胺排放控制及溶液净化技术,同时研发新型吸附材料与膜分离材料,攻克分相不稳定、晶体协同生长等难题,为CCUS技术降本增效与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怀柔实验室科研团队带头人邓占锋表示,发展氢能是保障新能源发展、国家能源安全及“双碳”战略实施的关键。“十四五”期间,氢能发展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预计2030年左右将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商业化应用模式。未来需推进规模化制储输用,制氢聚焦绿电与天然氢,储氢探索地下空间,输运从掺氢向纯氢管道过渡,应用覆盖化工、冶金、交通。
本次论坛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厅、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山西国际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