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当超大城市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如何成为破题关键?9月25日—26日,“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第十二届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以“创新、韧性、智慧”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法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地下空间开发的未来趋势、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重量级嘉宾带来高水平学术报告。大会名誉主席、“八一勋章”获得者、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建议,地下空间在防灾减灾、应急储备、能源保障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加快构建以地下空间为支撑的城市韧性体系,增强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能源危机的综合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地下空间与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绿色低碳技术,提升地下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作为拥有近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始终将地下空间开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上海市住建委总工程师刘千伟表示,张园城市更新和东方枢纽等一批上海重大工程正在积极推进,众多的工程实践促进了地下工程理论的发展,而且不断提升了上海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技术、环境质量保障技术、防灾减灾技术及建养一体数字化技术和绿色环保技术的水平。
据悉,大会以“创新、韧性、智慧”为主题,由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本届大会还设立三大专题论坛,聚焦不同细分方向。在未来城市地下道路创新发展论坛中,专家围绕各类地下道路的通风净化、长大盾构隧道安全建造与智能化、复杂环境施工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现我国在地下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工程实践成果。地下空间智能建造与绿色低碳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地下空间开发的深度融合,多位企业专家与高校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论坛则重点关注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既有建筑病害治理、中心城区高架更新等实践难题,与会专家提供了多项创新解决方案。
为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本届大会特别设立研究生论坛。来自同济大学、深圳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汇报了在隧道工程、智能建造、新型材料、地下空间环境优化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悉,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大会发起于2013年,时值上海世博园区规划再利用,地下空间大规模统一开发的建设热潮,是“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