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作为备受瞩目的新型储能技术,钠离子电池凭借其独特性能优势,正加速迈向规模化应用。9月25日,2025“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在山东威海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办,威海南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
该论坛旨在汇聚“产学研用”各方智慧,打通从材料研发、电池制造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共促产业步入健康、有序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分享了促进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指出,钠离子电池是绿色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功率高、低温性能好、安全性高和成本低等优势。
北京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树军表示,钠离子电池产业已进入从样品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当前产业逻辑正从“价格颠覆”回归“价值创造”,钠电池应聚焦其快充、低温与长寿命特性,在特定性能市场率先突破。他认为,2026年钠电池将进入规模应用阶段,商业价值开始凸显,可显著降低用户全生命周期成本。
论坛期间还发布了第六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首批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测评参与单位、第二批钠离子电池循环寿命1000次测评完成单位。该测评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赛西实验室依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团体标准T/CNESA 1006—2025《钠离子蓄电池通用规范》开展。
此外,论坛期间,三家代表性企业分别进行了产品发布。汉行科技展示了覆盖钠电材料、电芯及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产品;雅迪分享了钠电生态创新及整车赋能的最新进展;中钠能源介绍了钠电在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项目中的高效应用。这些成果共同推动了钠电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