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制种超100万亩!中种集团五年成果丰硕  守护中国“菜篮子”“米袋子”

2025-09-28 22:59:1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9月26日—29日,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二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以下 简称全国种子双交会)在山东青岛举行。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也是种业“十四五”规划落实的收官之年。中种集团展区集中展示了五年来,其在新品种培育、技术突破、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最新进展,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和蔬菜五大作物板块集中亮相,一批核心品种引人关注。

水稻品种荃优607累计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单产可达900公斤/亩以上,获评“2025年超级稻品种”;主销越南的水稻品种SYN18于2024年在越南获得登记许可并成功商业化,凭借其出色的产量和米质优势得到当地种植户的青睐,预计上市首年销售量超10万公斤;玉米品种华农658累计推广面积也突破1000万亩,连续5年零退货,并保持30%以上的销售复合增长率;耐迟播小麦扬麦25、高产大豆黑农84均于2022—2024年连续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先达甘蒂一号西瓜、思贝德番茄、玛索彩椒等品种同样在市场上赢得良好口碑,进一步丰富了民生“菜篮子”。

据介绍,近年来,中种集团在产业导向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持续攻关,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主效耐盐碱基因AT1的发现,提升了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效率;向日葵卵细胞孤雌生殖原理的解析,为提升全球向日葵育种效率提供技术支撑;高粱中的抗寄生植物独脚金关键基因,减轻粮食和经济作物因独脚金寄生侵害导致的产量损失;广谱持久的抗大豆锈病基因Rpp6907,破解了大豆抗锈病基因匮乏的技术难题。

在展会上,中种集团首次展示了基于先正达全球研发体系,结合国内的育种需求和特点自主开发的玉米AI智能数字化育种工具——GASEL(Genomic Awesome SELection)。

“我们的玉米业务从2023年开始使用GASEL,通过遍布全国的测试网络、旗下杨凌技术中心等高通量基因型检测平台以及智能化数据库管理,可以有效帮助育种家提高育种效率。使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代替杂交种早代的田间测试能节省90%的测试费用,使产品提前2—3年进入市场。”中种集团应用遗传与新技术发现负责人姚骥说道。

“我们正探索以‘项目需求企业化、项目管理闸门化、成果产出锁定化、创新激励市场化’为核心的创新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生态。”中种集团科技创新部副总经理陈欣说。

2023年,在海南省科技厅与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的支持下,中种集团与海南省种业实验室开展了“揭榜挂帅”合作,通过企业出题、院所出智、成果共享、利益反馈等相关的机制,有效盘活企科优势资源,推动种业科研成果转化。

截至目前,该合作已完成基因挖掘与测试46个、申请专利28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2件、登记果蔬新品种5个、审定大田作物品种14个,推动产业端急需的成果从实验室更快、更多地走到田间地头。

近五年来,中种集团加快培育优势品种,年均通过国审品种超100个,20余个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和农业主导品种;年均制种规模超100万亩,保障全国超1亿亩用种需求。

“2024年,我们营业收入突破76亿元,主营市场占有率超12%,旗下多家企业入选‘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中种集团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姜业奎介绍,“我们将继续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更多自主可控的优良品种,为端牢中国饭碗、建设世界一流种业企业贡献力量。”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