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赵卫华
送进去,让科教资源下沉,赋能乡村发展;走出来,带领乡村学生研学,打破地域限制……从2019年夏天开始,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中国平安共同发起的“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悄然孕育。项目旨在助力偏远地区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水平,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六年时光匆匆而过,亮眼数据也在工作中诞生:项目已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58所乡村学校捐赠了约45.1万册读本、10.3万套实验包、150间科学实验室;线上线下培训乡村学校校长、老师20000余人;受益学生超过31万人……
该项目通过“科学家走进乡村课堂”“系列情景大师课”等特色课程,让偏远地区学生感知量子计算、航天科技等前沿领域,与时代科技发展同频共振;“科技型企业开放日活动”则带领青少年们深入自动化生产一线、体验科技成果,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零距离”触达,为促进教育公平、培育未来创新人才提供实践范本。
2024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最新的《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都为我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面对时代的需求,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迎来新挑战、新机遇,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将全面升级公益科教内容与活动,提出“四个一”实施策略,携手企业为青少年科普新生态赋能。
技术赋能破难题:“线上 + 线下” 双轨模式打通乡村科教堵点
成立之初,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就将目标投向技术赋能,希望通过“互联网+教育”创新模式,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优质资源,构建“线上直播课程+线下实践体系”双轨赋能平台,系统性破解乡村科技教育资源匮乏难题。
自2020年开始,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带领来自偏远地区的青少年们,走进大国重器、大国工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让孩子们亲自感受科技创新的独特魅力。同时,活动以在线形式进行直播,向更多青少年科普前沿科技知识、开拓认知视野、激发学习热情。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圆满完成探测任务。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立即邀请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及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参与情景大师课的录制。课堂上,科学家带领青少年走近深空、探秘月球,解读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成就和意义。
复盘过往,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共打造34节“系列情景大师课”,不仅辐射河南、广西、云南、贵州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赋能1058所乡村学校,惠及学生超31万人次,还收获了全网超2.09亿人次的观看量。这些课程,不仅让孩子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与院士、科学家等科普大咖们零距离互动,探索科学的奥秘,也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水平贡献了力量。
不仅如此,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还通过与中国平安携手举办“科技燃梦 科技型企业开放日”活动,创新科普教育场景,提升青少年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的体验感、了解度。截至2024年底,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已带领超3000名青少年走进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1家国内知名科技企业,落地了121场科普活动。把科普场景延伸到企业车间、实验室,让青少年更直观地感受中国科技发展的力量。
六年深耕积淀,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依托两院院士、学科领军人才及前沿科技企业实验室专家资源,不断提升项目专业性及权威性,探索出通过科技实践重塑心态、立体化认知开拓视野、主动探究深化知识三位一体的模式,成功摸索出一条破解乡村科技教育资源匮乏难题之路。也为促进我国城乡青少年科学教育深化发展,总结了经验、提供了优秀的实施案例。
政策引领谋新篇:“四个一”策略深化企业参与科教新模式
2024年末,时隔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迎来首次修订。修订后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提出,强化科技企业在科普工作中的关键作用,鼓励企业开放科研场景、转化科技资源(如实验室、生产线、科普设施),以弥合青少年科学学习中“知”与“行”的鸿沟。这一政策导向,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指明了深化发展的方向。
如何将新理念、新要求落实转化为具体行动?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组织方——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深刻洞察计划执行以来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他们深知,“资源广度与深度不足”“场景多元化需求”“生态协同性有待加强”……一系列新课题、新难关需要解答、攻克。为了破解困局,“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将目光聚焦到科技型企业。正如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卫国在2025-2026年度项目总结展望会上所说:“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无所不在,AI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符号。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变革,立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培育科学核心素养,探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学段科学教育公益新模式,加强与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的协同合作,促进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更开阔的思路、更开放的观念、更专业的特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洪流中绽放青春力量、成就出彩人生。”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提出“四个一”的实施策略,这是项目迭代升级的具体举措,更是响应国家战略、培育科技人才的公益实践。
——因为企业是场景资源的提供者与转化者。独特的生产线、研发中心、数据中心、农业基地、物流枢纽等真实产业场景,能为青少年提供教科书之外的“立体化认知升级”体验。
——因为企业是前沿知识与技术赋能者。其独有的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生物科技、高端制造,可转化为适合青少年的科普课程、实验包、互动工具或线上平台。
——同样,服务于企业的工程师、科学家、设计师等专业人士,还是榜样力量与职业发展的引路人。他们可担任导师、讲师或活动引导员,分享创新历程、职业故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为青少年提供多元化的“现实榜样”,有效“构建榜样激励与职业愿景”,缓解成长迷茫,点燃追求科学的内在动力,并拓展孩子们对未来职业可能性的认知。
谋定而后动,9月25日,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最新一期“科技燃梦·科技型企业开放日”活动走进北大医疗集团。55名来自内蒙古、河南、云南、贵州、青海、江苏的项目校师生,来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参观学习。沉浸式、体验型的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化身“科学小医生”,教科书上略显枯燥的护眼知识,被巧妙地转化成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互动体验;在口腔健康站,一个直观展示含糖饮料危害的趣味实验让孩子们惊呼不已,拿起专业器械扮演“小小牙医”,则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理解口腔保护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坊,一场关于“情绪信号灯”的互动课堂,温柔地教会孩子们识别与接纳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简单的正念呼吸练习,学习实用的放松技巧;聆听医生们的从医故事,感知她们无畏艰辛守护生命的坚守……在“探索-认知-实践”的学习闭环中,培养青少年们用科学的眼光探索世界,用温暖的心灵关爱他人,点燃了青少年们医学梦想的火种!
这次成功的实践与尝试,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推行“四个一”计划坚定了信心。计划的具体内容也逐步清晰——打造“一”个科普讲师团、落地“一”批线下公益科普活动、制作“一”系列真实场景公益科普视频课、研发“一”套基于真实场景的科普资源包。这一实施方向,也得到了众多科技企业的支持与响应。
作为项目发起方之一的中国平安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黄宝新表示:“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动力,科技力量的培养与应用一直是中国平安关注的重点。面向未来,中国平安初心不改,脚步更不会停,我们要把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做得更实,让乡村青少年的科技之路走得更远。我们计划把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前沿技术知识,变成动画+互动的有趣体验,让科技教育更生动、更有效。加大师资培训的投入,邀请更多的科技企业、科研院所加入,一起搭建开放共享、互利共赢的科教公益生态圈。更会以首个全国科普月为新的起点,主动融入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大局,把平安的力量变成推动科普事业的一股暖流。”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姚瑶则表示:“我们相信未来的人才一定是能够驾驭AI,与AI共同进化,并最终引领AI向善的创造者。”“跨界融合,多方联动;体验创新,让科普更有趣。最好的科普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点燃好奇之心,点亮探索之路。”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运营管理部负责人高滢智表达了对于青少年科教工作的理解。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工研总院科技管理中心总监吴林,针对新能源科技科普化工作,给出了“一体两翼”通过科普资源开发和科普活动组织的实施方案。
如今,教育公益慈善事业要站在新的起点上,“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要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体系一体化改革发展,做优平台、做强品牌。项目将继续立足于培养下一代核心素养,拓展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组织沟通协调,以公益的力量促进科学教育数字化建设,让更多的孩子享有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在国家科普新政的强劲驱动下,“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升级之路,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更开放、更协同、更具活力的“教育+产业+公益”生态圈。号召更多企业加入,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汇聚各行业独特的场景、技术、人才和平台优势,共同为青少年编织一张更广阔、更深入、更具时代感的科技素养培育网络。
唯有更多社会多元力量深度协同,方能真正“让科学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为支撑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创新森林。我们也希冀“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可以成为“科技强国”时代篇章下的生动注脚。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