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广 周新文 邵佳川 科技日报记者 都芃
钢轨铺展,列车飞驰,一条现代化的“钢铁巨龙”即将连接起匈塞两国。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和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旗舰项目,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在匈塞铁路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中国铁路产品要进入匈牙利铁路系统,实现本地化应用,必须在保留核心技术优势的同时,对相关技术环节进行适应性改进,并通过漫长而复杂的准入流程。从初步审查到最终投运,每一步都需要精心准备与严格把控。
认证过程并非单纯的纸面工作,更是一场跨文化的技术理解与融合。中国的技术标准与欧盟标准体系在设计逻辑、计算模型、术语表达上有较大区别,哪怕结构没有问题,图纸也必须用欧洲标准重绘,并附上英文注释与欧标比对说明。
为了能让中国铁路产品顺利落地匈牙利,中铁电气化局旗下的中铁电气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电工)建立了认证周例会制度,每周对前后方的认证工作进行集中调度。六年间,项目组累计提交文件超过1500份,现场会议、视频会议超过500场,图纸版本迭代超过300次。
例如,在整个接触网系统中,中铁电工自主研发的棘轮补偿装置,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代表性成果之一。但其技术参数与匈方常用棘轮存在明显差异,中方必须拿出足够的“说服力”。
匈牙利铁路使用的接触网支柱、线材与国内接口尺寸不同,中铁电工技术人员需根据匈方专家提出的要求逐项进行修改,以实现互联互通。更棘手的是材质差异,国标钢材与欧标钢材的技术参数存在些许差异,更换材料意味着整个受力体系需要重新计算,相关的制造工艺需要多次调整,产成品需要进行多轮试验,试制周期相应被拉长。团队为此进行多轮设计迭代和试制验证,完成技术图纸的语言转换与标准化重绘,保证接口尺寸、安装配合一体达标。棘轮在匈牙利运营线路上挂网测试12个月后,数据表明,装置性能优异,满足匈牙利铁路运营要求。这套装置打破了匈牙利铁路系统长期使用欧洲本土品牌的先例,从需求出发,做出了适应性更强、性能更优的中国解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牵引变压器是电气化铁路的供电“心脏”,在不扩大尺寸、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设计团队在充分吃透匈牙利牵引变压器标准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设计方案,使中国方案顺利通过包括短路测试在内的全套实验验证,成功取得准入。同时,产品完全符合欧盟最新的能耗标准要求,为匈塞铁路提供了更为环保的供电解决方案。
一张张认证证书的累积,是一项项中国技术被翻译、被理解、被接受的过程。从“准入”到“落地”,是从拿到准考证到成为优等生的蜕变,是从“能不能用”到“值得被用”的认可,这是中国制造“硬核”实力的真实体现。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