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202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9月30日起,“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在午门展厅对观众开放。展览展出包括《清明上河图》《伯远帖》《五牛图》在内的文物200件(套),全方位展现故宫博物院从萌芽诞生到曲折成长,从步履维艰到阔步前行,从探寻求索到锐意创新的发展历程。
百年风雨,百年守护。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这座历经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禁苑,自此变为向全民开放的文化殿堂。
早期的故宫博物院诞生于民族动荡的时代中,克服了体制变革、社会经济落后带来的极端困难,并在抗日战争中成功组织文物南迁。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翻开新的一页。改革开放时期,故宫博物院逐步完善博物馆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发展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传播体系。进入新世纪,故宫博物院先后启动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故宫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和历时七年的文物清理工作,推动故宫完整保护,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如今,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故宫博物院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文化会客厅。一个古老而年轻、充满生机活力的故宫博物院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9月29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徐婉玲告诉记者,展览的核心为“守护”,也就是要讲述故宫博物院如何在百年间守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午门正殿展厅以“百年传承”为主题,以文物回购、拨交和捐献的视角讲述故宫博物院藏品体系建构历史,展现故宫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书画临摹复制和文物修复的技艺展示,全面呈现文物保护的技艺传承;通过宁寿宫、养心殿内檐装修、太和殿大修、故宫及北京中轴线申遗,展现古建筑保护修缮的创新实践。这些文物中,珍贵的《五牛图》曾流散海外,回到故宫时伤痕累累;一件青铜盛酒器只剩下了半边身子,其他部分碎成了细碎的一百多片;大圣遗音琴曾被认为是“破琴一张”……这些文物都在文物修复师的精心修理和呵护下,在几代文保人的传承下重现光彩。徐婉玲感慨,故宫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许多故事。
万千遗珍,承载民族记忆;尺素丹青,寄寓国家理想;宫阙巍峨,见证岁月韶光。徐婉玲希望,本次展览能给观众带来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智慧启迪,激发更多人对中华文明的价值认同感,从而深植文化自信,让凝结在文物中的民族智慧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凝聚社会共识的精神纽带。
“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展期为2025年9月30日至12月30日。展览不单独售票,实行预约制参观。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