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9月29日的佳木斯市北大荒集团曙光农场,收割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一场关乎白浆土地力提升与粮食安全的“大考”,由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项目组织的大豆测产仪式在这里拉开帷幕。
“试验区实收2.57亩,水分11.3%,折合标准含水量亩产254公斤,平均亩产3.7吨。”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原总农艺师闫文义的声音落下,田间瞬间响起掌声。作为测产专家组长,他激动不已:“处理区用30%的‘肥料伴侣’替代了传统化肥,不仅没减产,还增产了7.1%。这对白浆土来说,是实打实的突破。”
“我们农场大部分土地都是白浆土,天生‘不抗涝、不抗旱、易板结’,耕层才20多厘米,底下的白浆层像块硬纸板,根系扎不下去,水也存不住,一般亩产就3吨左右。”曙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殷志杰感慨道,“没想到今年这试验田,打破这个‘低产魔咒’。”
此次增产的关键在于只用传统化肥总量的70%,另外30%以“肥料伴侣”代替。“刚开始我根本不信,化肥少用30%还能增产?”农户李正河说。但眼瞧着试验田大豆往上蹿的猛劲,他的信心越来越足,“这大豆密度大、饱满度高,这个头都比普通的高上20多厘米。”
“肥料伴侣”是此次技术突破的核心。闫文义解释道,作物生长需要大量、中量和微量元素。传统肥料补充的是大量元素,如今我们的土地已经不缺少这类元素,过量施肥还会导致土壤板结和酸化。因此此次试验只使用70%的大量元素,另外30%通过“肥料伴侣”补充硅钙镁硫等中量元素。“每一种中量元素都对作物的健康生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硅可以防倒伏,硫可促进蛋白质形成,提高作物抗病和产量,镁是生物酶反应的核心元素,促进作物正常生长,提高抗逆性。”闫文义介绍。
“‘肥料伴侣’一方面靠生物酶促根系发育,让作物‘会吸肥’;另一方面靠特殊基质保肥保墒,让肥料‘不浪费’。”黑龙江禾煦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温铁军算了一笔账,“传统氮磷钾化肥每吨均价3500元,而‘肥料伴侣’只有2500元,农民每亩少投化肥,还多收大豆,算下来每亩能多赚200多块。”
大豆的根系生长情况更能直接体现出中量元素的重要作用。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姜佰文将两株分别来自试验组和对比组的作物根系拿在手中对比:“你看,这试验组的根系粗壮,须根密密麻麻扎进土里;对照区的根系则纤细许多,部分还粘着板结的白土块。”
这技术不仅让农民得实惠,更守住了黑土地的健康。姜佰文抓起一把试验区的土壤捻了捻:“白浆土长期缺中量元素,就像人缺微量元素会亚健康。你看这土,比对照区的松软多了,透气性也好了不少。”
为了让白浆土增产,项目组打出了“组合拳”。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彦生介绍:“这次‘肥料伴侣’能在减肥30%的情况下实现增产,正是因为前期的物理改良和种养循环打下了好基础。”首先对农田进行物理改良,采取秋深翻—春深松结合的方式,作业深度35厘米以上,打破耕层底下的白浆硬层,让作物根系能往下扎,犹如给土壤“打通血管”;接下来,通过腐熟粪肥补充有机质,让肥料伴侣的保肥能力翻倍,相当于“土壤先调理好,肥料再精准补”,两者形成了“1+1>2”的效果。
这场测产,不仅见证了白浆土的“逆袭”,更写下了科技护土、科技兴农的生动注脚。“明年我们计划扩大示范面积,让更多农户用上这套‘白浆土治理组合技’。”殷志杰的脸上满是笑意。
(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