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近日,记者从北京昌平区获悉,该区合成生物产业再添两项“全国首个”成果:中粮集团研发的国内首个酶法工艺规模化生产阿洛酮糖产品上市,驻昌企业微元合成则成为全国首家以生物发酵工艺获批阿洛酮糖生产的企业,两大突破背后是昌平区“科技创新筑基、产业创新强链、融合发展赋能”三维支撑体系的深度实践。
据了解,阿洛酮糖作为蔗糖替代品,甜度达蔗糖70%、热量仅10%,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1.477亿美元,未来十年复合年增长率将超14%。中粮集团自2017年起攻关,从498个基因库筛选改造,经上千次试验研发出高性能异构酶,2023年获国内首款该类食品加工用酶制剂认证,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其“一站式应用方案”已覆盖饮料、烘焙等场景。微元合成则通过基因编辑改造微生物,将阿洛酮糖生产从两步反应缩短为一步,转化效率超80%,成本降低约50%,还与美国嘉吉公司达成战略合作。
两项创新扎根昌平,得益于区域构建的“智力磁场”。依托清华、北大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等机构,未来科学城形成“基础研究-技术转化”完整网络,微元合成创始人刘波直言,与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团队及同行的高效协作,是技术攻关的核心动能。
政策与协同更成产业“助推器”。2024年昌平发布合成生物产业32条支持举措,覆盖全链条要素;部市区联合推动法规创新,为阿洛酮糖新食品原料审批打通通道,微元合成在管委会协助下高效完成毒理学研究。目前昌平已聚集130余家合成生物企业,2024年产业收入超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43亿元,剑指2026年百亿级集群目标。
产业落地亦离不开空间与服务支撑。未来科学城改造13万平方米存量空间作为孵化载体,新建产业园实现“竣工即交证”;多批次人才公寓、实验学校投用,“人才新政”提供住房补贴与科研资助,解决微元合成等企业80%青年员工的后顾之忧。从技术突破到产业集群,昌平正以三维合力推动合成生物产业从“0到1”向“1到N”跨越。
(北京昌平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