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长锋
安徽滁州市来安县临溪社区与南京一河之隔。1.6万居民中,半数是南京人,半数是在南京工作的务工群体。在这里,“跨省共生”格局,正将来安与南京的“邻城距离”转化为“同城便利”。这不仅让乡村振兴有了产业“主心骨”,让民生福祉有了“暖温度”,把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战略”,变成了老百姓日常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
让“跨省便利”触手可及
9月30日清晨7点,来安县汊河镇居民李女士走进宁滁城际滁州政务中心站。她告诉记者:“以前开车去南京怕早高峰,现在乘坐宁滁城际定点定时,踩着点上班,早上还能多睡会。”这种“双城通勤”如今成了许多来安人的日常。
2022年5月,520米长的汊河大桥改扩建通车,一头连接着来安县汊河镇,一头通向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彻底告别“老桥拥堵”状况。来安至南京林场地铁站的跨省公交,年发送旅客达146万人次,节假日高峰时一天就能运送上万人次;已运营的宁滁城际铁路安徽段,在来安境内设6座车站,待南京段通车后,从汊河到南京北站仅需10分钟。
“要是没有陈校长的指导,我可能没法在滁州市高中数学优质课评选中获奖。”汊河中学青年教师王斌口中的“陈校长”,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学科教学带头人、金陵中学浦口分校校长陈久贵。2022年,以陈久贵为主持人的数学名师工作室在汊河中学挂牌,两年来他深入课堂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还组织了近20场教学研讨。今年上半年,来安县教育体育局分别与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金陵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等知名高中对接合作,其中东南大学将在来安中学等4所学校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家门口就能挂到南京专家号,省了不少麻烦。”在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的胸外科候诊患者徐先生说。据悉,目前来安县4家县级医院与南京医院建立了合作,其中来安县人民医院和南京中大医院、来安家宁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来安县第二人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均已实现临床检查结果互认。
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
“这趟周末游值了!”来自南京的游客李女士在三城镇龙虾小镇向朋友分享体验。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像她这样从南京、滁州赶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今年,来安将投放50万元乡村文旅消费券,覆盖景区门票、民宿住宿等,截至目前已带动乡村旅游消费超80万元,杠杆效应达1:5。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来安乡村旅游已累计引流超100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消费超亿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文旅饭”。
在张山镇桃花村荒地组蔬菜基地,藤蔓上挂满当季丝瓜,种植户张庆洲的话透着十足底气:“种多少卖多少,早上采,中午就到南京众彩市场。”作为南京“菜篮子”供应基地,这里到南京的车程不到1小时,每天5万公斤新鲜蔬菜跨省直达。
今年2月,位于来安县经开区的太阳谷食品(安徽)有限公司追加投资布局,启动总投资10亿元的绿色食品深加工及新型环保智能冷库一体化项目,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4.5亿元,让来安农产品加工从“新鲜直供”向“品牌化、多元化”转型,既丰富了农旅消费的产品供给,也为乡村产业延伸了增收链条。
“研发+制造”跨省协同
在安徽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一块块厚度均匀的金属复合板从生产线缓缓送出,即将发往20公里外的南钢进行后续轧制。“今年开年就满产满销,9月9日通车的常泰长江大桥,在建造中就使用了我们生产的金属复合材料。”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军介绍,作为南钢的控股子公司,依托总部技术支持,前不久刚下线的核电安注箱复合材料板,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在来安,像金元素这样靠科技创新扎根南京都市圈、抢占市场高地的企业不在少数。“我们为南京提供经济又稳定的供应链,南京为我们带来订单和技术。”安徽盛世高科轨道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智介绍,作为南京浦镇科技实业全资子公司,他们专业生产轨道机车车辆的高端核心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与南京龙头企业的“订单—供应链”循环,让“南京研发、来安制造”的协作模式成为现实。
来安县科技局数据显示,近三年,该县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80家,累计促成企业与东南大学等高校签订77项产学研协议,引进40余名“科技副总”;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订技术转移服务协议,组建安徽空天装备研究院,发布南航65项先进技术成果;还探索深化科技金融政策,帮助25家企业获得近1.5亿元贷款。
“我们要把来安打造成南京都市圈的‘科创后花园’和‘产业配套地’。”来安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重点引进与南京产业链配套的新能源、智能装备项目,进一步深化“南京研发、来安制造”的产业协同格局。
(来安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