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机器人台上表演、无人驾驶汽车上路、透过VR眼镜探索虚拟世界、在3D打印工坊自己制作产品……在宁夏,这些富含科技含量的产物,正陆续“飞入寻常百姓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新兴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时常让人们觉得遥远,而科普正是拉近这一距离的关键环节,让普通民众零距离触摸科技最前沿。”9月30日,北方民族大学研究员、宁夏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杨鹏斌说。
今年9月是全国首个科普月,宁夏把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全域科普纳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全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实现飞跃式增长,也将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为杠杆,为地方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新法护航+方案落地 科普工作筑牢坚实根基
2024年12月2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科普法》,这是该法自2002年颁布以来首次修订。
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新增科普活动和科普人员两个章节,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将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强化了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的科普责任,明确科普工作应遵循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的基本原则。
“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指示精神贯穿全过程,明确了科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方向,为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将助力公民科学素质跃升。”杨鹏斌指出。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以“两办”出台《宁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全域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次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写入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列入五年发展主要指标,把全域科普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随着聚焦资源下沉、精准服务产业民生,宁夏科普工作成绩斐然。
中国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项目覆盖全区5个地级市;12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有力推动科普与产业、文化融合;组建519支超万人的科技志愿服务队;全区22个县(市、区)、241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科协组织,吸引800多名“三长”进入基层科协组织兼职挂职,在全国率先实现县乡科协组织和吸纳“三长”全覆盖;建成科技小院50家,成为全国首个科技小院县级全覆盖的省区;推动县(市、区)将社区网格员发展为科普信息员,科普信息员人口占比全国排名第1,传播量1.67亿(次),全国排名第5;联动13家单位每年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等特色科普活动35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70万余人次。
产业赋能+双向突破 特色领域迎来科普红利
“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推动科普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学校、家庭等各个社会主体,都需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唯有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与强大合力,才能让科普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宁夏科协二级巡视员赵文象点明了科普工作的核心要义。
科学普及恰似一座坚实桥梁,一端连着高深的科学世界,一端通向广大人民群众,而新修订的《科普法》则为这座桥梁的稳固与延伸提供了有力支撑。《科普法》明确提出从两方面推进科普产业化发展,既要促进科普产业自身发展,鼓励兴办科普企业,也要推动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农业、卫生健康、生态保护等多产业融合,借助这一力量实现科普产业快速发展。
对于宁夏而言,科普产业化发展需紧密结合本地特色与需求。杨鹏斌认为,无论是葡萄酒、枸杞、肉牛等特色农业,还是新材料、新能源、数字信息等新兴产业,都需要开展针对性科普。
“以特色农业为例,通过科普让从业者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围绕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宁夏枢纽建设,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不仅能提升公众对数字经济的认知,还能助力培养相关技能人才,为新兴产业发展储备力量。”他说。
事实上,宁夏在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早已积极行动。“十四五”期间,宁夏充分发挥“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资金导向作用,组织实施了示范农技协建设、科技小院建设、乡村科普信息化队伍建设、科普大篷车巡展等一系列项目。这些举措为服务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科普的种子在基层落地生根。
持续的科普努力,最终换来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23年宁夏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69%,相较于2022年的9.52%提高了1.17个百分点,较2010年的1.72%更是翻了6倍以上。
未来聚力+多方献策 科普事业擘画发展蓝图
未来,宁夏如何推动新《科普法》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首当其冲是明确政府及其部门的科普职能。”赵文象指出,科普设施、产品、服务有较强的公共属性,不能完全交由市场管理或生产,需要政府加强科普的组织管理和公益性科普供给。
在赵文象看来,各级科协作为发挥科普工作的主要推动者,应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联系,在各自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搭建原创科普资源平台,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创作、人人传播”的浓厚科普氛围。
新《科普法》将科普人员内容独立成专门一章,杨鹏斌建议,要以体系化培训提升科普人才队伍的科普能力,全区各级科协组织可联合相关部门,针对科普专职人才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以学科化培养夯实队伍专业水平,把科普人才培养纳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布局。
目前,北方民族大学正在启动打造科普硕士培养试点,联合宁夏科普作家协会开发科学传播课程和科普教材,石嘴山市科技馆专技人员在市属高等职业学校试点开设科学传播课程,宁夏科普作家协会则联合全区高校组织专家开展科普、科学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职称的“杠杆”作用也不容小视。如今,宁夏科普作家协会已牵头组建自治区图资系列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展全区科普职称评审工作,为科普人员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杨鹏斌建议支持科研机构、高校设置专职科普岗位,在相关科研项目中设置科普任务,促进科技成果科普化;持续健全完善科普职称评审机制,扩展科普职称有效适用范围,切实动员全社会力量持续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有业内人士还建议修订《宁夏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自2000年颁布以来一直沿用至今,迫切需要对标国家科普法基本精神和修订条款,突出宁夏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同时拓展数字化、社会化及市场化科普途径。
“希望新修订的《科普法》将成为宁夏科普事业发展的‘加速器’。我们也会以此为指引,持续推动科普与产业融合、与民生结合。”赵文象表示。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