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杨宇航
9月29日,伴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注入坝体,国家重大能源项目华电金上叶巴滩水电站工程迎来关键节点——首批坝段成功浇筑至坝顶设计高程2894米。这标志着这座我国在建海拔最高的双曲拱坝电站,主体结构施工取得决定性阶段性胜利,为今年年底实现大坝全线封顶奠定了基础。
叶巴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是该河段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属一等大(1)型工程。电站建成后,将形成总库容达10.80亿立方米的“高原水塔”,总装机容量高达2240兆瓦。据测算,电站全面投运后,年均发电量将达102.0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消耗约39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37万吨。这一绿色能源“引擎”的强劲动力,将对优化国家能源结构、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该工程主要建筑物包括混凝土双曲拱坝、泄洪消能设施和引水发电系统。其核心挡水建筑物——大坝,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17米,共由27个坝段组成。整个大坝混凝土浇筑设计总量约263万立方米,施工采用了4台30吨平移式缆机进行高强度吊运作业。该工程具有“六高、四大、两长”等特点,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及项目综合管控提出了极致要求。面对高海拔、严寒气候以及紧张的工期,承建方中国电建水电七局项目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建党员突击队,设立党员责任区与示范岗,攻坚克难。项目团队创新应用了“制热混凝土+蓄热法浇筑”“薄层短间歇+制热混凝土+蓄热法”等先进工艺,有效保障了高海拔寒冷地区冬季混凝土连续施工的质量与进度。针对技术复杂的孔口坝段倒悬牛腿结构,团队研究采用4.5米大升层施工方案,成功使该部位混凝土浇筑工期提前了6个多月。
科技创新是驱动工程高质量建设的核心动力。叶巴滩水电站项目大力推进“智慧大坝”建设,积极引入数字孪生、智能温控、智能灌浆等前沿技术,构建起覆盖大坝建设全过程的“数字神经网络”,实现了对混凝土温度变化的实时精准监测与智能调控。这一系列智能化管控措施,确保了高海拔寒冷条件下大坝混凝土的实体质量,至今未发现温度裂缝,成功实现了在高海拔寒冷地区建设“无缝大坝”的行业创举。通过推动施工工艺标准化,并借助缆机运行轴线与大坝三维模型深度融合以优化吊运路径,项目团队不断刷新施工效率纪录,曾创下日浇筑混凝土6493.5立方米、月浇筑13万立方米的行业高海拔地区施工新标杆。值得一提的是,从大坝实体中随机取出的38.10米混凝土长芯,光滑密实,层间结合良好,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成为大坝卓越施工质量的有力见证。
截至目前,叶巴滩水电站大坝工程已累计完成混凝土浇筑881仓,总量达254万立方米,占总浇筑量的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