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旅游”渐热,假期旅游打开新方式

2025-10-08 18:29:40 来源: 新华网 点击数:

新华社记者 于也童 刘艺淳

当手机那头的朋友和自己吐槽去的景区满是“人从众”时,河北姑娘陈斐正躺在沈阳法库南八虎山的绿坡上远眺蓝天。她的身旁除了正在吃草的牛群,只有寥寥几组登山客。

“这个国庆假期我没有去人流如织的大景区,从黑龙江伊春的林海,到辽阳青峰村小天池,一路我去了很多小众却有趣的地方,这里没有人群的喧嚣,能让我更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感受假期。”陈斐说。

从扎堆热门景区到探索冷门宝藏地,这个国庆中秋假期,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反向旅游”,在另辟蹊径中乐享一方天地。

在卧龙湖静候水鸟翩跹掠过水面,乘坐游船看湖面倒映蓝天白云;“下稻田”亲手捕捉膏满黄足的稻田蟹……这个假期,不少“反向旅游”的外地游客表示,自己被沈阳康平的“好玩”惊艳到。“我们围绕康平县坐拥‘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生态基底的特点,精心打磨了四条文旅精品线路,受到游客欢迎。”沈阳市康平县委常委、副县长梁强说。

在江西,比起坐落着庐山的九江和有着“瓷都”之称的景德镇,龙南是典型的“小众旅行地”。但这个假期,这里的热度却逐步攀升。数据统计,10月1日至5日,龙南市18家旅游饭店平均入住率达90.92%。大量游客来到这个被称为“世界围屋之都”的客家古邑,感受客家文化、观赏围屋之美。

古寨、峡谷、森林、方山台地……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有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穹窿地貌区。随着“反向旅游”兴起,在社交媒体上,“打卡”威远的贴文被越来越多网民分享、推荐,人们开始感叹,这座宝藏城市为何“藏得这么深”。

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将目光放向更广袤的空间,旅途的边界不断拓展。从“打卡”式“看一眼”转向深度体验,记者采访发现,县域景区凭借其独特的资源禀赋与文化价值,正成为承接“反向旅游”流量红利的重要载体。

美团旅行发布的《2025年“十一”假期旅游热点及趋势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游客“反向”涌入县域小城,寻求高性价比和差异化体验,县域旅游酒店预订热度涨幅明显。

作为假期出行的主力军,年轻人正通过社交媒体探索国庆旅行新玩法——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打卡”,而是通过分享小众目的地,在深度体验中体会旅行意义。

“我就是从社交媒体上刷到了这里的风景,想着假期就过来了,在这里感受北京高峰是很不错的体验。”正在北京东灵山徒步的游客何先生说,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搜集是出行旅游必不可少的一步。

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副主任吴南轩认为,从人群结构看,县域旅游的核心客群以18至34岁的年轻人为主,他们自驾偏好突出,数字化赋能显著,超八成通过短视频平台获取旅游信息。

“年轻人青睐‘反向旅游’,其行为本质是想要更好享受心理上的松弛,他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全身心投入、体验,以缓解日常快节奏生活的压力,而现在县域小城的服务设施、产业配套、市场体系等正日益完善,使‘反向’选择成了‘双向奔赴’。”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思宁说。

假日期间,与人流激增、持续“超载”的“顶流”景区相比,小众旅游地的“清静”优势更加明显。张思宁认为,这也反映了年轻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折射出中国旅游市场正逐步从“流量时代”向“质量时代”的转身。

记者同时观察到在一些小众景点,部分地方“跑马圈地”,收取游客停车费、观光费用;“野生景区”看似人少景美,却可能存在无人监管、无应急预案、无救援保障等问题。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近期也提示游客,前往一些“小众秘境”时,应及时查看官方气象与地质灾害预警,不要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

业内人士认为,小众旅游地要持续成为年轻人的“反向选择”,还需不断延展文化内核、修炼配套服务内功,并持续培育独有的特色IP,打造多业态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要善于从生产和生活中发现游客的兴趣点,加强提炼、升华和必要配套,便可打造不收门票的‘非景之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说。

责任编辑:冷媚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