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政策“找上门” 危废“转起来”

2025-10-09 16:16:4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肖玲玲

走进青岛华芯晶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芯晶电”)的生产车间,蓝宝石衬底在流水线上闪着莹润光泽,每一片都要经过严苛的酸洗刷片工序。

“这几年订单像滚雪球一样涨,产量翻了几番,可废硫酸也跟着‘冒头’。”该公司生产部经理贾松松指着废硫酸储存罐算起了账,每年仅废硫酸就能产生600多吨,找第三方处置,需花费上百万元。

青岛高新区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的一次上门走访,解决了企业的难题。“废硫酸里的有效成分能不能再利用?园区内有没有企业需要类似原料?”交流中,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高新区大队中队长谢鹏飞翻出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政策文件,盯着“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动起了脑筋。

经过梳理,青岛高新区内一家生产白炭黑的企业进入谢鹏飞的视线。该企业需要工业硫酸作原料,而华芯晶电的废硫酸经过处理后,完全能达到替代标准。

“想法挺好,可手续怎么批、责任怎么分,我们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贾松松起初还有些犹豫,没想到青岛高新区生态部门直接拉来两家企业开了一场对接会。从梳理材料清单到指导检测流程,从协调环保审批到敲定出资比例,谢鹏飞和同事们当起了“全程保姆”。

“他们把政策里的条条框框拆成‘一步一步怎么做’,连检测报告要包含哪些指标都列得清清楚楚。”贾松松说,原本以为办理这些手续要跑断腿,没想到在环保部门的指导下很快就搞定了。今年年初,青岛高新区在青岛市率先开展“企业废硫酸定向利用”试点,华芯晶电的废硫酸摇身一变,成了合作企业的生产原料。

“如此一来,我们不光每年能节省百万元处置费,储存、运输的人力物力也省了。”贾松松告诉记者。

这样的“精准帮扶”在青岛高新区并非个例。针对生物医药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处置成本高的问题,青岛高新区推出了“集中收集管控风险”策略,处置单价降低近一半。部署物联网电子秤和“一企一码”系统后,企业危险废物暂存周期从12个月压缩到1个月,规范化管理率、无害化处置率达100%。

青岛高新区用一场危险废物“变废为宝”的实践,让政策红利精准流进企业的“钱袋子”,让企业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轻装快跑。

“我们不是在办公室里念政策,而是到企业里找问题、谋答案。”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高新区大队副大队长安伟说,环保服务不能只算“环保账”,更要算“发展账”,要让企业在绿色转型中尝到甜头。

如今,伴随危险废物处置新模式在青岛高新区顺利推进,众多企业对绿色发展更有底气。“以前认为环保政策是‘紧箍咒’,现在才明白,用对了政策,它就是‘助推器’。”贾松松说。

(受访单位供图)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