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电子科大·四川美院教学科研共创作品联展开幕

2025-10-09 21:47:39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10月9日,“未来之境:科技+艺术”第五届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共创作品联展在成都市天府美术馆B馆开幕,本届联展以“遥感——技术想象与日常情境”为主题,集中呈现18位导师带领52名学子创作的20余件作品。

“我们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在‘双一流’建设中锚定‘科技铸基、艺术赋能’的创新路径,从创设iArt交互新媒体辅修专业,到今年启动全国首个‘电子信息工程+实验艺术’跨省跨校联合学士学位项目,两校六载合作累计培育了百余件大型新媒体作品,正是国家战略引领下的跨界育人实践的体现,为‘数字中国’战略培育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成电-川美’范式。”开幕式上,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曹萍表示。

据悉,本届联展由四川美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唐勇、电子科技大学交互新媒体艺术专业首席教授彭岷担任策展人。展品以“交互体验+情境反思”为核心,涵盖机械装置、数据可视化等多元形态,将红外传感、电机控制等技术与自然意象、社会思考深度绑定,诠释“技术洞察、解构日常”理念。

例如,参展作品《候雨》以感应装置驱动水滴,随观者动线在水写布晕染水墨潮痕,履带循环传送将瞬间定格为永恒,隐喻城市对生态山水的守望;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创作的作品《壳》,用钢与尼龙构建机械海浪,通过无生命装置对自然形态的模拟,叩问人类制品与生态的共生边界;跨校合作作品《络》,以金属框架与塑料软管搭建出蜘蛛织网般的立体网状结构、虫穴般的交错通道,还原自然“络”的物理形态;更以心率检测仪为桥梁将人体抽象的心率信号转化为塑料软管内可见的水流脉动,让人体“生命脉络” 的节律与自然“网络”的形态相互呼应。

“本届联展作品历时4个月完成,是两校共同打造的跨界教师团队锐意改革教学方法、实施跨校联合训练的结果。我们打破了教室边界,在美术馆里用艺术作品的创作激发学生们在科技和艺术领域里的创新力量。”彭岷介绍,本次联览将持续至10月20日,市民可通过成都市美术馆官网预约观展。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