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F材料之父”亚吉摘诺奖 他的研究已在重庆落地转化

2025-10-10 11:26:4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正式揭晓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三位在金属有机框架(MOF)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被誉为“MOF之父”的奥马尔·M·亚吉教授的获奖尤为引人注目。

鲜为人知的是,在亚吉教授的指导下,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理工清科研究院)已成为国内首个MOF材料批量化制备中试平台,也是全球领先的年产百吨级MOF材料生产企业及全球首批MOF材料商业化应用企业。

亚吉教授与重庆结缘,始于4年前。北京理工大学发起成立的理工清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3月将研发总部落地重庆涪陵,成立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及其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研究生导师亚吉教授被聘为研究院科学顾问。

作为“网状化学”理论的奠基人,亚吉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开创性地建立了MOF材料的系统化研究体系。他提出的“次级构建单元(SBU)”理论,使得MOF材料实现了真正的模块化设计——科学家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通过精准组合金属节点与有机配体,构建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多孔框架结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亚吉教授团队成功开发出数万种MOF结构,其应用范围从气体吸附分离、水资源捕获到碳中和技术,正在重塑全球能源与环境材料的创新格局。

在亚吉教授的前瞻性理论指引下,理工清科团队通过持续创新,成功将MOF材料的科学价值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团队聚焦三大核心领域实现突破:在功能材料创新方面,通过精准调控金属节点与有机配体的组合方式,突破了气体吸附与分离的技术瓶颈;在结构调控领域,创新性地开发出凝胶态与复合态结构,有效解决了传统MOF材料脆性高、难成型的产业化难题,使其能够适应膜分离、织物防护等复杂应用场景;在绿色制备工艺方面,团队成功建立吨级MOF制备平台,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庆提供了很多产业应用场景,落地涪陵后,研发团队快速发展并很快与本地企业建立起覆盖材料基础研究、工业级合成与生产、工程应用的全产业链产学研合作研发应用平台,在高分子改性、MOF基高效催化剂、固态储氢、药物负载等一批前沿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突破。”理工清科研究院院长丁佰锁介绍,这些创新成果已转化为多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应用案例。例如,理工清科与万凯新材料合作开发的MOF基催化剂项目,成功替代了传统含锑催化剂体系。该绿色催化方案不仅显著提高了聚酯产品的质量,更从源头上消除了重金属污染风险,为PET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团队开发的MOF基超级过滤介质已实现年产200吨的规模化生产,其吸附性能达到传统材料的2—3倍,为先进制程芯片制造提供了更高效、更经济的空气净化解决方案。这些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MOF材料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巨大潜力。

站在诺贝尔化学奖的新起点上,MOF研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丁佰锁表示,接下来团队将构建AI驱动的MOF结构设计与性能预测平台,加速材料研发进程;重点开发湿度智能调控材料、MOF负载膜材料等前沿产品,拓展在天然气提氦、药物分离等领域的应用;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际交流,构建从基础研究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从实验室的“分子积木”,到产业化的“绿色材料”,理工清科将与全球科研力量一道,续写MOF材料的新开端。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