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小豆起源地有了新证据

2025-10-11 17:19:38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车慧卿

10月11日,记者从山东大学获悉,该校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国际团队在山东省淄博市小高遗址发现距今9000年前的炭化小豆遗存,比此前中国境内发现的炭化小豆提早了4000年。相关成果近日刊发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这次发现,用考古的实证充分证明中国在9000年前开始食用甚至种植小豆。这说明我国也应该是小豆的起源地之一。”上述成果的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教授赵志军表示。

这是黄河流域已知最早的小豆遗存

据了解,小豆是一种重要的豆类作物,在东亚广泛种植,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固氮能力而备受重视。

小高遗址地处黄河下游地区,从地貌上看,该遗址位于一处由河流沉积与堆积形成的高洪泛平原上。“从2017年,我们就对小高遗址进行了考古工作。小高遗址属于后李文化时期,该文化是一个距今约9000—7000年的逐渐走向定居的文化群体。”上述成果第一作者、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陈雪香说,在小高遗址共识别出45粒小豆,但是大多数遗存已经失去种皮,子叶分离。

如何鉴别出一粒炭化种子的年龄?陈雪香和同事们用了“碳-14测年法”。在他看来,自然界中的碳元素有一种特殊的“时钟”——碳-14同位素,它会以固定的速率衰变。通过测量考古标本中剩余的碳-14含量,就能像侦探一样,精准地推算出它停止生命活动的年代。

据了解,上述研究团队通过植物考古和碳-14测年研究方法发现并测算出了距今9000年前的小高遗址炭化小豆遗存,这是目前黄河流域已知最早的小豆遗存,使黄河流域小豆利用的时间提前至与日本绳文早期的证据相当。在小高遗址,小豆与大豆、粟(谷子)、黍(糜子)等作物在日常生活遗迹中共出。

“日本驯化—回传中国”模型与事实不符

“虽然当时农业技术刚刚起步,但这充分证实9000年前黄河下游已形成东亚地区最初的‘粟类+豆类’复合作物体系,深刻影响了黄河流域的定居社会与文明起源进程。”陈雪香说,豆类扮演两种重要角色:一是与粟类轮作,可改良土壤;二是在饮食中补充粟类缺少的蛋白质和油脂。

据报道,日本此前发现了一万年前的小豆遗存。近期日本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日本驯化—回传中国”的模型,即小豆首先在日本完成驯化,之后扩散到中国,并与当地的野生种群发生杂交。

上述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比如小高遗址出土的小豆平均体积为5.8立方毫米,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所有考古遗址中最小的。中国小豆的体积增大主要发生在距今4000至2000年,驯化过程较为迟缓。而日本和朝鲜半岛在距今6000至4500年间就出现了体积显著增大的小豆。说明当地对作物有更大的选择压力,这与社会经济结构和饮食偏好有关。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王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