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孙筱娜
周彦君的电脑里,存着不少“待办事项”。有教学会议安排、学生心理辅导记录,还有好几条正在跟进的“提案进展”。10月11日,他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笑着说:“现在提了案,可不是交上去就完了。得跑、得问、得盯着办。”
作为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第一中学副校长,同时也担任平凉市政协委员和灵台县政协常委,周彦君在这“双重身份”之间,找到了奇妙的连接点。
“老师做政协委员,有个天然优势:离群众近,离真实问题近。”周彦君说。他办公室的门常开着,学生、家长、老师,谁有难处,都能进来坐一坐。
2022年,他发现高三学生普遍压力大、情绪焦虑,几个班主任也反映学生心理疏导缺乏专业支持。周彦君没有只是在学校内部想办法,而是立刻动笔调研、收集案例、征询专业意见,最终形成了一份《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案》。
提案提交,只是第一步。
他主动联系灵台县教育局、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反复沟通可行性;组织学校老师去外地学习心理辅导经验;还邀请政协委员到校实地调研。“光坐在办公室里写提案不行,得让大家看到真实的情况,达成共识。”他说。
事实上,相关的心理课程早已开设,而他的提案促使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将其从一门常规课程升级为一套全面的支持体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值班,班级开设心理课程,班主任也接受了培训。一名高三学生说:“原来觉得心里堵得慌不知道跟谁说,现在有地方去了。”
周彦君说:“提案不是‘交作业’,而是要把事办成。”
这不是他第一次“盯到底”。
几年前,他注意到省道S203线路况差、事故多发,不少学生上下学提心吊胆。他实地走访、拍摄照片、收集数据,形成提案后多次与相关部门沟通。如今,该路段已完成升级改造,安装了路灯和护栏。
“老百姓的小事,就是我们履职的大事。”周彦君说。
从教28年,他从语文教师、班主任,到教研管理者、副校长,始终没离开教学一线。他带的毕业班语文成绩常年名列前茅,主持的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还培养了十余名青年骨干教师。
但在政协平台上,他看到了比校园更广阔的天地。
“教育者不仅要教好书,还要为社会问题找答案。”近年来,他提交的提案涵盖农村教育投入、地质灾害治理、水源地保护、殡仪馆道路维修等,绝大多数被立案并实施。其中两件被评为市政协“优秀提案”。
同事李克锋评价他:“周校长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听、真跑、真办’。”学生说:“他说的话,能变成真的。”
如今,周彦君依然每天巡课、听课、开会、改作业。不同的是,他口袋里多了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下师生的烦心事、群众的吐槽话。“这些都是提案的线索,更是我履职的初心。”他说。
他说,委员履职和教书育人很像,“都不是热闹一时的事,得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一条提案能走多远?
周彦君的答案是:从纸上落地,直到走进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