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黎
9月20日,中子物理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揭牌,并发布每秒产出十三万亿个聚变中子的新一代稳态聚变中子源大型科学装置——HINEG-Ⅱ。
从无到有,两年来,西部(重庆)科学城不仅建立了中子物理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子科学(重庆)研究院和中子科技产业园也已初见规模。
如何在未来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以制造业闻名的重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庆需要,明确提出谋划布局建设4大重庆实验室和5个高等学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为代表的“4+5+M+N”创新平台体系,加速推进科研攻关与产业转化,让科研“顶天”又“立地”,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四大重庆实验室
从“科研高地”向“产业策源地”
虎峰山下,今年4月17日刚揭牌的嘉陵江实验室里一片忙碌的研究景象。
在王树新院士带领下,嘉陵江实验室形成“数智基座-关键部组件-装备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将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了产学研深度合作。
“我们将单车信息、车路信息,接入到云端大脑,通过云端大脑对公共出行服务进行统一分析,给出一个合理、合适和经济的出行方案,实现轨道系统和公交系统的无缝衔接。”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程森林正带领团队围绕“物理交通+智慧云脑”的融合体系进行技术攻关。这套系统依托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框架,能够实时感知多维度交通环境变化。以公共交通换乘为例,系统落地应用后,市民从轨道换乘公交的等待时间将进一步缩短,显著提升出行效率。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庆四大科创高地建设,打造具有标志性和辨识度的载体,重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四大科创高地建设,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原则,由市级统筹、自上而下布局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广阳湾四大重庆实验室,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走向深度融合。
从“经验看病”向“智慧算病”,作为首个挂牌建设的重庆实验室——金凤实验室,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牵头建设,以“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为核心任务,努力打造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技创新高地。成立1年来,金凤实验室建成8个高能级科研平台,拥有超4000台套仪器设备,建成国内最大脑胶质瘤多模态数据库,已取得13项原创性成果。今年4月金凤智慧病理中心正式启动建设,这也是我国首个智慧病理领域协同创新平台。
明月湖畔,明月湖实验室依托潘复生院士团队,在镁合金压铸、固态储氢等领域实现12项从0到1的突破,同时,聚焦新型储能材料、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等核心领域,围绕“科创+产业”大展拳脚。
重庆市科技局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处处长周艳表示,重庆实验室建设始终坚持国家所需、重庆所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量力而行、务求实效。下一步将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团队,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转化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支撑重庆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
从“培育新兴学科”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今年5月,重庆大学潘瑜教授入选2024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先锋者”榜单。作为重庆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引进回国的青年学者,她的研究实现了极小磁场下低温热电性能的显著提升,突破现存最高低温(<300K)热电优值,为低温固态制冷带来新可能,可用于深空探测器用电源、余热回收发电、静态精准控温等领域。
“产业的发展离不了科技的跃升,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瞄准开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研究。”重庆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副院长姜永东介绍,重庆大学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打破传统院系设置与学科划分局限,于2017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在流体与趋化数学解析、量子材料与器件、先进电能源化学、植物功能基因与合成生物学、生物建造技术等重点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建设了6个创新中心。每个创新中心均由院士牵头,聚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优秀人才。
“我们按照‘人才特区’、‘创新特区’的模式打造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姜永东介绍,通过在人才队伍、资源配置等方面开展革新,支持科研人员跳出现有学科框架束缚,从事前瞻、引领、交叉的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8年来,重庆大学SCI论文产出量由2000多篇跃升到上万篇,重庆大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成为西南地区唯一一个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的学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综合交叉领域发力。在此背景下,重庆亟待打造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推动‘四链’深度融合。”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基础研究处处长王璞表示,布局建设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是重庆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要部署,是完善四大科创高地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是“4+5+M+N”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内容,旨在聚焦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构建跨学科交叉研究机制,集聚跨学科人才团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前沿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打造高校改革试验田、高端人才集聚区、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原始创新策源地。
目前,重庆已经批准建立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三个高校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重庆交通大学聚焦“智能+”“绿色+”方向,打破土木、信息、材料等学科壁垒,围绕山区桥隧智能建造理论、技术与装备以及低空智能飞行器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重庆邮电大学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聚焦“安全可信”“绿色低功耗”与“人工智能+”等方向,探索建立科研、任务和人才“三大特区”的突破性体制机制,为人工智能赋能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提供关键支撑。
科创平台梯度发展
创新之火聚光成塔
今年,共有15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与“中子物理与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一同被认定,涵盖先进核技术与应用、专用量子计算技术与应用、无人机技术及低空治理、智能网联汽车可信感知交互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底座及应用、文物保护与数智化应用、超大城市治理数智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技术及应用等8个方向。
“这些市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重庆‘416’科技创新布局,面向科学前沿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突出前瞻性、引领性、交叉性,聚焦无人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8个指南方向。”王璞表示,希望通过发挥市级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瞄准产业发展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从重庆实验室,到重点高校建设前沿技术交叉研究院,再到梯次培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和市级科技创新平台,重庆一体化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让创新之火聚光成塔,引领创新发展。
“我们将通过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对现代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水平。”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迭代升级“416”科技创新布局,主动抢抓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为主线,在提升创新平台影响力、关键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创新资源集聚力和人工智能发展综合竞争力上重点发力,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