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姗姗
10月13日,记者从重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九场)上获悉,重庆作为典型的超大山地城市,面对桥隧设施量多面广、结构类型复杂、服役年限日益增多等多重挑战,已逐步走出了一条数智赋能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隧智慧治理新路径。
“目前,第一批8348个传感设备已接入‘桥隧智慧管理’应用,实时在线监测桥隧重要结构部位变形情况、设施运行环境等情况。”现场,重庆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曹阳向记者介绍道,为着力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物联感知网络,重庆在桥隧重要结构设施位置上安装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部署了无人机自动巡查、机器人定期巡查,为桥隧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实现对桥隧病害的毫米级捕捉与实时回传。
此外,重庆还将以往依赖于人工的被动巡查,升级为全天候在线的主动感知。目前,重庆市城市桥隧视频监控覆盖率从40%上升至75%。随着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政务·桥隧智慧管理”应用投入使用,重庆的214座重点桥梁、77座重点隧道实现了智慧监测,中心城区跨江大桥结构监测覆盖率已达到85%,今年年底将提升至92%。
在筑牢“制度防线”方面,重庆迭代升级了“水电气讯路桥隧轨”数字孪生系统,为该市2800余座城市桥隧、中心城区300余个城市道路占挖围挡等建立“责任标签”,有效破解实施主体分散、责任不清、监管盲区等痛点难点。
为进一步织密韧性安全防线,重庆还加快推动“政务·桥隧智慧管理”应用与渝快办端贯通。“届时,市民可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端反馈身边安全隐患,人人都可以成为城市‘安全监督’,有效凝聚形成群防群治合力。”曹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