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吴叶凡
近日,瞭望智库举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数字企业出海”专题研讨会,来自政府、高校和智库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数字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舞台。
研讨会上,中国信息协会算力网专委会主任、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原一级巡视员梅建平表示,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中国AI产业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色。从初期的学习借鉴,到如今在部分领域实现并行甚至领先,背后有多方面的支撑。其中,国内拥有14亿用户基数,以及相对完整工业体系,形成了高密度的市场应用环境,为数字科技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转型机遇。
随着我国AI产业工程化能力日益成熟。企业出海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修课,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原主任、二级研究员邢厚媛提到:“海外市场在网络覆盖、算力支撑等数字基建,以及农业、政务等AI解决方案方面的需求,正是中国企业的机遇所在。”
但也需注意,我国数字企业出海仍面临诸多挑战。出海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常遇到技术门槛高、应用成本大、国际合规难等问题。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137个国家或地区出台数据监管法规,各区域规则差异显著——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要求“个人数据最小化收集”;印度通过数据分级,明确核心数据(如生物识别数据)不得出境。文化差异与本地化需求也是企业必须应对的问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与会专家认为,AI出海需构建系统性的支持生态,涵盖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措施。
短期来看,企业应重视合规前置,避免潜在风险。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建议,企业应建立“合规政策库”,比如在数据敏感行业采用“主权云+开源模型”的路径,数据存储在当地,模型通过开源规避算法跨境的风险。“比如医疗AI出海,将数据放在东道国的智算中心,用开源框架开发应用,既满足东道国合规要求,又降低技术输出风险。”陈玲表示。
中期来看,产业链协同有助于拓展市场空间。“分散竞争会导致溢价能力不足,产业链抱团才是出路。”巫彤宁举例说,华为在东南亚、巴西等地参与5G建设,推动了一整条数字基础设施产业链出海。
长期来看,积极参与国际规则讨论变得愈发重要。与会专家认为,面对规则竞争,我国需采取“双向发力”:国家层面通过联合国、G20等多边平台增强话语权;企业层面需建立符合东道国法规文化的合规体系,重点完善数据跨境、隐私保护与算法伦理的本地化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