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破圈” 创新“落地” 第十四届专交会开幕

2025-10-13 21:18:56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在欧洲专利局2024年收到的20万份专利申请中,中国的申请量占比超过10%,成为第四大申请来源国。”10月13日至15日,以“专利转化运用赋能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专交会”)在辽宁省大连市开幕,欧洲专利局局长安东尼奥·坎普诺斯在视频致辞中的一席话,印证了中国创新在全球版图中的强劲活力。

如何让实验室里的“专利纸”变成生产线的“硬产品”?怎样让创新构想从“图纸”跃入“大市场”?本届专交会用55场专业活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吸引14个国家和地区的317家企业携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尖端成果构建“创新矩阵”,2万平方米展区汇聚全球硬核科技,让“未来生活场景”从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前沿技术呈现转化潜力

走进展区,科技感扑面而来。只见智能装备区的自适应机械臂正精准完成0.1毫米级零部件装配演示,通过内置的力控专利技术,可实时调整动作幅度适配不同工件。此外,生物医药展台前,高通量检测试剂借助微流控芯片专利,将传统24小时的检测流程压缩至1小时,直观呈现分子诊断技术的突破;重点产业与专利技术展区内,能源化工领域的“低碳催化材料”、生命健康领域的“靶向给药系统”、现代海洋领域的“深海探测传感器”、高端制造领域的“精密齿轮加工工艺”四大方向成果,以实物+数据可视化形式,亮出专利技术的产业赋能价值。

作为本届专交会的“重头戏”,26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专利产品及知识产权服务产品集中发布,每项成果均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展现专利技术的实用价值。

大连理工大学推出的“太保”知识产权服务大模型,依托自然语言处理与知识图谱专利技术,实现专利检索、风险预警、价值评估全流程智能化,可将企业专利管理效率提升60%。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移动联合发布的通信领域专利池,覆盖5G-A、物联网、车联网关键技术,收录2000余项核心专利,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一站式”专利授权服务。上海智元新创的OmniHand灵巧手,凭借16个自由度设计与柔性驱动专利,可模拟人类手部90%以上精细动作,已应用于半导体晶圆搬运、微创外科手术场景。此外,大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的“食品检测仿人双臂柔性机器人”,通过视觉定位与力反馈专利,将食品安全检测效率提升3倍。

专利现场精准对接

本届专交会不只是“成果秀场”,更是“创新合伙人”的对接平台。展会期间,一批聚焦产业链核心技术的战略合作落地:信息通信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理事会授牌,将推动5G、6G、工业互联网领域专利协同布局,破解跨企业技术壁垒。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专交会上,大连市科技局特别规划设置“专利转化洽谈区(技术经理人专区)”,聚焦专利技术供需对接痛点,筛选出100项有明确拟投金额、清晰技术指标、具体应用场景的优质技术需求,在现场吸引了众多技术方了解具体细节。在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连科荟”上开发AI智能专利匹配及智能需求诊断工作,生成匹配清单,再由为专交会组建的200名“技术经理人”团队为供需双方提供“一对一”全流程服务,作为打通专利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力量。

辽宁移动与中国移动设计院联合成立“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剑指通信技术产业化“最后一公里”,计划年内推动10项专利技术进入商用阶段。

先进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项目签约,整合20余家企业、高校的300余项专利,为新能源储能电站、电动汽车产业链提供专利导航与风险规避服务。

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9所东北高校联合发表《知识产权赋能辽宁全面振兴宣言》,明确将共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库”,针对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区域优势产业开展联合攻关,年内计划突破5项“卡脖子”技术专利。

为加速专利技术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专交会围绕高端制造、能源化工、生命健康、现代海洋四大核心产业,举办10余场“技术—产业”精准对接会,50余项具备“破圈”潜力的前沿专利技术现场“寻亲”。

“中国在2025全球创新指数中的排名跻身前十,在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中位列第一,包括大连在内的24个创新集群入选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数量位居各国之首,这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也为世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干事邓鸿森所言,第十四届专交会不仅是核心产品的“科技秀”、技术对接的“实效会”,更是中国专利从国际布局迈向产业落地的舞台。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摄)

责任编辑:孙莹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