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近日,北京科学中心户外园区升级为“花园式北京科学中心”,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据悉,这座地处中轴线北延长线、展览面积达1.9万平方米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场馆,以“一轴两环、三生四季、二十四景”为脉络,将自然景观与科技教育深度融合,为青少年打造沉浸式科学体验空间。
据介绍,升级后的中心户外园区以自然中的科学教育为核心,构建起生命、生活、生存科学教育体系。生命教育紧扣义务教育科学课标,以向公众征集的“无籽石榴为何有籽”等科学迷思为导向,通过实物观察解读植物器官功能。本周末即将开展的《跟着种子去旅行》活动,将引导青少年探究槭树“风力传播”、紫薇“自力传播”等种子扩散机制,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
生活教育则实现传统与科技的跨界融合,从水汽、天文等四维科学解读二十四节气。以“秋斑斓:紫菀花园”装置为例,通过北斗七星模拟展板与圭表仪器,再现古人观测与现代科技对节气文化的传承发展,展现古今科学对话。
生存教育聚焦北京地域灾害特点,将科技融入应急技能培养。“夏安汛:水系防汛图”装置把北京水库水系地图转化为互动教具,让青少年在“玩中学”中掌握防汛知识,提升自救能力。
目前,中心已研发“自然绘·知科学”教育体系,已经推出7门分层级活动,邀请科技工作者担任讲解导师。截至目前,相关活动已开展62场次,吸引超167万人次参与。作为服务青少年的“小而精”场馆,这里正以自然为课堂,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育后备力量。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