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陈曦 通讯员 丛敏
当前,“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居民健康需求持续升级,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深刻重塑医学领域。在此背景下,传统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新医科建设亟待提速。
国之所需,高校何为?近日,南开大学制定实施了《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交叉融合”和“医教研协同”为核心,系统推动医学教育理念更新、专业结构优化与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推进学科交叉
当透析机开始嗡鸣,“重生”的血管在患者体内与病魔展开新一轮抗争;当细小的网丝线圈被植入体内,偏瘫患者借此重新建立起体外神经新通路……近年来,南开大学持续汇聚多学科力量,通过协同创新,不断破解临床难题。
“医工融合打破了传统医学学科的边界,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交叉创新体系,重塑学科定位,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激活科研创新动能。”南开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段峰说。段峰是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长期投身于机器人领域研究,此次他被任命为医学院副院长,体现了南开大学推进医工交叉的布局与决心。
为了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相衔接,南开大学积极推动医学与药学、生物学、化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深度联动,激活医学发展新动能。“我们正以介入式脑机接口、AI辅助视觉精准诊疗等方向为突破口,打破学科壁垒,建设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医工交叉学科群,为医学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南开大学医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黄毅介绍。
全面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同样是构建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学科体系的关键所在。根据《规划》,南开大学将持续推动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营养与健康等学科迭代升级,加快眼视光医学、智能医学工程、临床药学等新专业建设。同时,南开大学依托第一附属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重点培育创伤骨科、神经外科等学科,并聚焦移植医学、生殖医学、眼科学等特色专科,助基础学科“深扎根、广蓄能”,筑牢医学创新的根基。
建设特色班级
在今年8月举行的RoboCup Malaysia 2025世界机器人公开赛中,南开大学医学院智能医学工程专业2023级本科生马婧瑜与团队成员共同夺得三项世界冠军。“机器人与其他智能技术在医学交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我相信智能科技将助力医疗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马婧瑜说。
智能医学工程是南开大学医学院的特色专业。它拥有医学与工程双重“基因”,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传感等技术赋能医疗实践。2018年,南开大学设立该专业,目前已培养四届毕业生。
在《规划》的引领下,新医科人才培养沃土不断被注入新养分。2025年,学校在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基础上,开设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培养创新班,实施本硕贯通、“医工贯通+项目驱动”培养模式,通过医学院与工科学院的课程共享,培养拥有医学基础、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医工融合领军人才。
此外,南开大学还计划开设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贯通班和临床医学“卓越创新班”,试办“医学+”博士生项目等,持续优化从本科到拔尖人才的培养机制,为复合型医学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生态。
“除了人才培养体系外,我们也在优化临床医院研究生导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医学人才队伍。”黄毅说。
构建协同生态
去年底,南开大学移植医学研究团队通过胰岛细胞移植,成功帮助一名Ⅰ型糖尿病患者实现临床功能性治愈。该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细胞》。这一突破性进展,离不开南开大学构建的协同创新生态。
聚焦移植医学前沿,南开大学整合学校科研力量与附属医院临床资源,贯通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显著提升了科研成果的落地效率。
“针对技术与临床需求脱节的情况,学校与医院在学科建设、科研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南开大学已拥有2家直属附属医院、5家非直属附属医院,建设近40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实现医疗技术、平台建设与人才队伍的全方位对接。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统筹附属医院资源,深化与校外医疗机构合作,构建‘需求—研发—验证—转化’的全链条体系,推动科研成果快速服务于患者。”黄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