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通讯员 管轩
10月13日,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合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促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根据此次签约协议,双方将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需求,在科技平台共建、产学研协同、人才引进培养、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同时围绕厦门现代化产业体系,联合区内企业与院所科研资源,共建研发平台,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签约当天,合作单位双方已有两项“绿色”技术实现合作落地。其中,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跨介质污染防治材料与装备创新团队将联合园区企业逸辰环保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共研动力电池回收过程中废水处理关键技术。该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苑志华透露,新技术的实验室基础研究已完成近90%,下一步将与企业共同推进中型试验,走向产业化应用。
当前,厦门火炬高新区正积极创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先后对接天津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储备成果转化项目超200个。近三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城市所已累计开展合作15项,并成功联合申报获批3项福建省院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厦门火炬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瑞彬表示,未来,园区希望通过中国科学院城市所纽带作用,进一步链接中国科学院其他院属单位科研成果,构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圈,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已在厦门扎根近20年的中国科学院城市所,在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积累丰富的成果。该所合作发展处副处长陈德加表示,中国科学院城市所将结合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其领军企业、特色产业对接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推动成果、技术、基金、人才等合作,有效促成更多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在厦门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