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内蒙古准格尔旗在绿色矿山建设中,不仅仅是把地表种上树,把塌陷区固化,而是让生态变绿的同时要为当地百姓留下一个绿色产业,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站在准格尔旗昶旭煤矿复垦区观景台上,矿长高彦杰指着眼前万亩光伏板语气坚定地说:“这片土地借给我们开采资源,我们必须还得更好。”
位于准格尔旗纳日松镇的昶旭煤矿区,采煤塌陷区上已不见煤灰飞扬,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排列的光伏板阵列。
昔日煤炭开采留下的塌陷区上,一片片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解水装置转化为氢气——这是准格尔旗昶旭煤矿区的日常场景。
纳日松光伏制氢产业示范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该项目由三峡能源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达23.5亿元,规划利用昶旭煤矿、远兴矿和柳林沟矿等矿区的采煤塌陷区、采煤回填区建设光伏电站。
“项目20%并入电网,剩余80%光伏发电用于制氢。这种模式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双重生态效益,将原本难以利用的矿区废弃土地转化为可再生的能源生产基地。”高彦杰说。
项目规划在制氢站建设15台1000Nm³/h碱液电解槽,年产氢气约1万吨,氧气约8万吨。光伏年发电量约7.4亿度。氢能的消纳渠道也在这里进行了创新布局:氢气将主要供给准格尔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及矿用氢燃料电池重卡使用。这为项目构建了自产自销的闭环产业链,解决了绿氢的市场出路问题。
准格尔旗的产业转型思路清晰,“光伏+矿区治理+制氢+氢能应用”的综合模式,为传统资源型地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项目利用矿区废弃土地发展清洁能源,生产的氢气又用于矿区运输车辆的清洁化改造,形成了一条绿色循环的产业链。
板上制氢,板下生金。准格尔旗昶旭煤矿复垦区以“建设生态、经营生态、优化生态”为发展理念,依托万亩光伏产业布局,以光伏为中心辐射点,打造“光伏+”新发展格局,形成集“风、光、农、牧、林、草”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园区。
2018年,准格尔旗昶旭煤矿与砒砂岩区生态安全保障技术科研组合作,将“十三五”科研课题研究基地设在矿区,为鄂尔多斯露天开采土地恢复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延续至今。2025年,煤矿继续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十余家机构深化合作,共同推动矿区生态修复技术研发。
高彦杰展望未来时表示:“我们坚守‘取于民而用于民’的初心。煤矿已与周边村镇签订帮扶协议,建设产业扶贫种养殖合作社示范基地,棚圈面积达2616平方米,草料棚892平方米,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