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粮运大动脉焕然一新

2025-10-16 07:36:34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0月的广州南沙港,巨轮泊岸,塔吊林立。一艘来自北方的10万吨级货轮正在卸货,粮食通过现代化输送系统,源源不断进入筒仓,每小时可卸8000吨。

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沙粮食通用码头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威表示,全流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不仅让港口整体效率提升了20%,而且实现了与腹地铁路站场、公路货运信息的实时联动。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科技日报记者日前跟随中粮集团来到广州调研了解到,当前,科技正让传统的粮食物流焕发新生,守护着中国饭碗的安全。

多式联运体系:破解北粮南运难题

广州每天消耗的成品主粮约7500吨。长达3500公里的北粮南运运输线,构成了中国粮食流通的大动脉。粮食需要先由铁路运至北方港口,再经海运抵达广州。随后,一部分通过珠江黄金水道“逆流而上”至内河码头,一部分通过散改集转铁路挺进西南,还有一部分则直接通过公路完成终端配送。

这一漫长链条对传统粮食运输物流体系构成考验。多次中转易造成粮食损耗与质变,各环节衔接不畅会导致效率低下和拥堵。同时,运输成本与季节性集中运输压力,持续挑战着这条粮运大动脉。

破题的关键,在于构建高效协同的多式联运体系。

“多式联运并非简单的运输方式拼接,而像指挥一支交响乐团,让火车、轮船、汽车等不同‘乐器’,协同奏出成本、效率与环保的最优和声。”中粮科工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涛解释道。

“十四五”期间,中粮科工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衔接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

在广州南沙港粮食通用码头,科技创新成果得到集中体现。单个浅圆仓每小时粮食出仓能力高达2000吨,这是国产2000吨/小时的高效物流设备首次大规模应用。

在卸船码头,7万至10万吨级的泊位每小时综合接卸能力高达8000吨,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足以满足一座超大城市一年的口粮供应。

管链输送机:打通粮运“微循环”

在中国的粮运版图上,遍布各地的平房仓、楼房仓、浅圆仓是北粮南运等跨区流通的关键节点。然而,当现代粮运体系迈向“万吨起步”的高效时代,这些关键节点却成了粮流提速的瓶颈。

“提效不是为了单点升级,而是为了打通粮运‘微循环’。”中粮科工项目负责人胡亚民表示,“我们解决方案,是一把‘微创手术刀’——自主研发的国产大运量循环式管链输送机。”它就像一条灵活的“钢铁粮道”,能依循各类仓型的结构蜿蜒而行,快速高效地将粮食输送至指定位置。

“过去,粮食出库作业,需依赖人工配合移动皮带机。如今,通过管链输送机提效,只需一键操作,出仓效率每小时跃升至300吨。”在广州市黄埔区区属国有粮库前,胡亚民说。

科技创新不仅限于物流环节。在仓储环节,中粮集团研发的“六面主动控温”和“自主控温式智能立体仓储技术”,实现了绿色、精准、智能储粮。在加工环节,其自主研发的MMV型智能磨粉机,突破了自动轧距调节、传感与在线数据监测等国内粮机行业关键难题。

在基础设施升级与信息化赋能之后,粮食流通从“被动调配”走向“主动配置”和“精细管理”,从而支撑更高水准的粮食保障、提升农业附加值。

责任编辑:聂慧敏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