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刘侠
10月17日,走进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浙川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四川丝玛帛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一派繁忙景象。一朵朵棉花形状的蚕丝短纤维从机器“口”中吐出,经多道纺织工艺加工后,最终变成了毛巾、袜子、衣服等大家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
这些产品外表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但“里子”可大不一样——该公司独创的MMT分子修饰技术,实现了无缫丝、无精炼、无污染的蚕丝短纤维生产,制成的丝织品兼具生物活性、天然可机洗及高吸放湿等多重性能,经多次水洗的衣服、袜子等,仍然能保持很好的天然舒适本色和吸汗、防臭功能,这些是传统丝绸产品所不具备的。丝玛帛科技新型桑蚕丝面料的技术突破,是屏山县创新驱动育强纺织产业的一个侧影。
近年来,屏山县围绕打造“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发展区、现代纺织产业基地”的目标,大力实施强链补链工程、提质增效工程、科技助力工程等,持续推动纺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宜宾市打造千亿纺织产业贡献屏山力量。截至2024年底,屏山县已集聚纺织企业45家,纺织业产值突破67.39亿元,累计带动就业超过1.1万人。
屏山纺织产业如何使其血肉更加丰满、体魄更加强健?屏山县将答案聚焦于“科技赋能”与“智改数转”。
自2018年起,科技部对屏山县开展定点帮扶,为当地纺织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的“国家力量”。科技部连续选派多名挂职干部深入屏山乡村和企业一线,围绕项目落地、产业培育、人才引育等关键环节精准施策,支持建立了屏山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并取得川南地区首家CMA认证,为园区企业提供便捷、权威的公共技术服务。园区内80%的纺织企业也同步建立了产品实验室,纺织企业拥有各类专利500余件。
同时,科技部四川帮扶团屏山执行团还积极推动企业建设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精准对接高校院所专家资源,引进纺织专业人才,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目前,屏山县已培育纺织类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专家工作室3个。
经过数年的精耕细作,屏山纺织产业已不再是零散的“星星之火”,而是已初步构建起集上游纤维、纺丝、包覆纱、纺纱企业,中游织布、非织造布企业,下游产业用纺织品、纺织配套用品、服装企业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科技部四川帮扶团屏山执行团团长,屏山县委常委、副县长牛萍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科技帮扶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研发合作,强力推进纺织材料的精深加工,不断拓展应用领域,提升产品价值链。”
(屏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