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2024年全区R&D经费投入达到95.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59.79%,增速位居全国第4、西部第3、西北第2,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73%。”10月16日,宁夏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科技创新专题,宁夏科技厅厅长王伟出席发布。
这是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缩影。五年来,宁夏不断厚植创新力量、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生态,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质量科技供给更加有力。
锚定企业 筑牢科创落脚点
吴忠仪表全球最大口径低温调节控制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中色东方攻克12英寸钽靶材实现国产化替代,共享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获批领域唯一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国能宁煤400万吨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球单体功率最大的飞轮储能系统荣获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球最快高铁用上了“宁夏枕梁”,成功研制出国内最大智能化返井钻机……
“这五年,是科技创新水平快速提升的五年。我们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企业投入主体作用、社会资本金融支撑作用,持续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科研攻关,着力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再到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的一体化创新链条。”王伟说,全厅上下聚焦新型材料、现代煤化工等重点产业科技需求,组织实施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53项,推动宁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难题。
把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放到企业上,宁夏矢志不移深入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行动,稳步推动各类科技企业扩规提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90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42%、329%;培育自治区创新型标杆企业71家、雏鹰企业261家、瞪羚企业85家,催生了小牛自动化、维尔铸造、威力传动等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国家和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众创空间85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29%、21.4%,为小微科技企业提供成长沃土。
随着企业成长节奏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提速。宁夏全面构建“区外机构引领+本地机构支撑”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带动全区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由“十三五”末的22.52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48.71亿元,年均增长21.3%;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由113.47亿元增长到192.33亿元,年均增长14.1%;组织实施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7项、县域科技成果引进示范推广项目1248项、科技惠民项目270项。
深化改革 激活发展新动能
成绩的拔节生长,离不开改革沃土的滋养。宁夏充分发挥自治区党委科技委牵头抓总作用、科技办统筹协调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整体部署、系统推进,积极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组织机制,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改革试点,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人才引培等激励制度,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等试点单位累计转移转化职务科技成果近300项,年均转化金额较试点前提高2倍,全区6项典型经验入选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当东西部科技合作的东风拂过,这个地处西北内陆的小省区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创新,推动科技合作实现从“点对点”项目对接向“系统性”战略协同的深刻转变。获批建设首个“全国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后,宁夏持续拓展闽宁、沪宁、浙宁、鲁宁等科技合作,合作主体由最初的6个省(市)、4家高校院所的“6+4”模式发展到目前的“12+22”模式,参与全区科技创新活动的区外各类主体达到1000多家,科技人才超过1万人。
聚焦“宁夏所需”和“东部所能”,宁夏支持区内各行业部门、市县、园区和各类创新主体主动带需求带项目与东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实施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2000余项,形成一批重要科技成果。有了合作“驱动力”,宁夏推动中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落地石嘴山市,共建华理现代煤化工研究院、奶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合作载体;支持宁夏企业在区外设立飞地研发中心11家,建成运营宁夏上海科创中心并签约入驻企业19家;成立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上海分中心,促成中国—卡塔尔光伏智慧农业科技合作项目,落实签约金额超过2亿元。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加快建设区域有影响力科技创新高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提供重要科技支撑。”王伟表示。
(科技日报记者 王迎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