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唐一鸣
“咔嚓——沙沙——”
10月17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锦贝传说”非遗工坊,不时传出砂纸与贝壳摩擦的细响。“青岛螺钿技艺”传承人陈茂强俯身案头,细心打磨着一件螺钿漆器首饰盒,盒盖上的牡丹图案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螺钿工艺,是一种古老而精致的装饰技艺,螺指贝壳,钿为镶嵌之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巧手的匠人将螺壳与贝壳磨制成花鸟、文字、人物等薄片,镶嵌到器物表面做装饰。其工艺之繁复,堪称指尖上的芭蕾。随着时代变迁,这门技艺一度面临失传危机,目前全国仅在青岛、泉州、扬州等少数地区尚有传承。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陈茂强和爱人路珺守着这间螺钿工作坊,一做就是十几年。工作坊的院子里,晒着一排排贝壳,阳光一照,亮闪闪的,像撒了一地碎银子。
“小时候,我经常到海边捡贝壳,回家后看着太外公把它们切割、打磨,再用刻刀刻出花瓣等形状,装饰在家里的家具、二胡上。”陈茂强说,在长辈的熏陶下,他对螺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坦途。螺钿制作过程包括选材、打磨、蒸煮、切割、镶嵌、上漆等多个复杂的步骤。“三十余道工序全凭手工,选料需色泽莹润,打磨要薄如蝉翼,镶嵌时更要心手合一。”陈茂强说,让贝壳的天然纹理在漆面上重生并非易事,每个环节都要专注,稍有不慎,脆弱的贝片便会碎裂,让数日心血付诸东流。
要让螺钿真正“活”下去,光守着老规矩可不行。陈茂强和团队成员不断创新、改良,赋传统以新生。
针对贝壳类材料的特殊性质,他们研发电子切割机,并引入数控设备,突破螺钿工艺核心切割技术的难关,将传统纹样的切割效率提升60%以上,大幅降低了材料损耗率。在现代工艺的加持下,工匠们得以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更专注于产品的创意设计与精细镶嵌。
“科技不是取代传统,而是为工艺赋能。”陈茂强说,如今,工匠们既能保持手工镶嵌的核心技艺,又能借助现代工具提升整体效率,让螺钿工艺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陈茂强深知,要让螺钿焕发新的生命力,必须让它“用”起来。为推动这门古老工艺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陈茂强带领团队创新性地将软硬螺钿结合,并尝试与皮革、金属等新材料融合,使传统纹样呈现出更立体的层次感。他们还巧妙地降低了螺钿片的厚度,使其可弯曲、折叠,这一创举拓宽了螺钿的附着载体,让螺钿工艺不再局限于之前的平面装饰,弧面、球面甚至是布料上都可以实现螺钿装饰。
“螺钿妆成翡翠光,紫霞秋澈婺州香。”如今,在“锦贝传说”非遗工坊里,首饰、茶具、文具等运用螺钿工艺的产品琳琅满目、流光溢彩。其中,既有蕴含“九色鹿”等传统纹样的文创作品,也有融合青岛海洋元素的时尚配饰。通过电商平台,这些作品远销海内外,月销售额已突破三百万元。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螺钿工艺,爱上螺钿艺术,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陈茂强表示,未来还将开设体验工坊,让更多人在生活中感受螺钿之美。
说话间,陈茂强拿起一片打磨好的夜光贝,对着光看了看:“你看这贝壳,本是海边随处可见的寻常物,磨一磨、嵌一嵌,就成了能传世的瑰宝。我们传承的不只是手艺,更是这份‘化凡为奇’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