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届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论坛举行

2025-10-17 20:41:11 来源: 科技日报 点击数:

科技日报记者 华凌 孙明源

10月16日,“第23届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论坛”在北京举行,150余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及期刊出版界代表齐聚,共探一流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智力动能。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与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    

作为2003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两界联席会议机制后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以“推动一流学术期刊发展 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核心主题,紧扣科技与学术融合发展需求。开幕式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李静海院士、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牛青山均强调,学术期刊是科技创新成果传播、社科领域思想碰撞的关键载体,对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主旨报告环节,论坛聚焦科技期刊发展实践,呈现多项前沿探索。中宣部出版局原副局长、中国画报协会会长刘建生以“学术期刊的另外一种融合”为题,提出“深厚的文化融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共同发展的底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回顾“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历程,提出持续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具体举措;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戎珂分享《Journal of Digital Economy》创刊经验,阐述如何通过跨学科视角整合与国际标准对接,打造数字经济研究国际平台;航空学报杂志社社长蔡斐则介绍了通过优化选题策划、完善同行评议机制,提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与全球影响力的实践路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徐拥军解读了“以文评文”的理念、标准和方法,提出以搭建数字创新平台为重点,帮助青年学者高效研读学术精品、快速发布研究成果的新探索。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杜海涛介绍了通过创新平台运营模式,推动期刊集群向集团化发展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范例。 

圆桌对话环节更直面科技前沿挑战,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新媒体部主任沈锡宾等三位专家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期刊的新角色”展开研讨,既肯定了AI对出版模式革新、知识服务升级的推动作用,也呼吁警惕其带来的学术诚信、伦理规范风险,提倡共同构建负责任的科学传播AI生态。     

本届论坛通过多维度探讨科技期刊发展策略,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学术支撑与实践参考。

责任编辑:陈可轩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抱歉,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或开启了浏览器兼容模式,这会影响您正常浏览本网页

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将浏览器切换回极速模式

2.点击下面图标升级或更换您的浏览器

3.暂不升级,继续浏览

继续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