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力媛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行走在上海徐汇滨江,昔日的工业锈带已蜕变为“科创绣带”。从模速空间到奇绩创坛,从95后创业者到高质量孵化器,一幅创新活力迸发的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记者从10月16日“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第七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上海徐汇区锻长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增长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台阶,预计突破4000亿元,总量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一。
打造人工智能“核爆点”
“第一”的背后,人工智能已成为上海徐汇经济社会发展最闪亮的名片。“十四五”以来,徐汇区人工智能创新创业生态蓬勃发展。通过构建“1+3+X”的人工智能全域载体布局,徐汇区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全域全产业链建设。目前,全区已集聚15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755家大模型企业和62个备案大模型,占上海市61%,总产出达千亿规模。
2023年,仅用38天,徐汇区建成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点燃徐汇人工智能创新“核爆点”。今年6月,该区发布首批10家“模速空间”新增载体,标志着其正式构建“1+3+X”的人工智能全域载体布局:“1”即西岸滨江5万平方米的环模速空间“核心区”;“3”是在徐家汇环交大地区、漕河泾、北杨区域设立拓展区,加挂“模速空间”品牌;“X”是覆盖全区载体,优秀AI企业入驻均可享受“模速空间”同等力度政策。
上海市徐汇区委书记曹立强介绍,徐汇人工智能发展重点抓三件事:在科创策源方面,服务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创新“国家队”,集聚清华、复旦、交大、港科大等高校创新中心;在应用导向方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聚焦制造、文旅、教育、治理等15个领域,打造高价值应用场景;在生态支撑方面,接续推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等创新创业载体,做强算力、算法、语料、资本、人才等要素保障。
今年9月,位于徐汇区南部的上海北杨人工智能创新小镇正式亮相。这个AI小镇围绕上海创智学院已集聚一批高校联合创新中心,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设立了20亿元的“上海徐汇人工智能青年创业基金”,为创业者提供早期支持和全周期服务。预计2026年年底将集聚超万名人才从事人工智能产业。
在源头最大化驱动创新
从西岸滨江的“模速空间”到漕河泾的AI校友中心,一条贯穿上海徐汇的科创走廊正悄然成形,成为孕育人工智能“核爆点”的沃土。
在这条走廊上,95后创业者翟星吉在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的一间会议室里,带领平均年龄24岁的团队,为制造业企业提供AI售前Agent;灵活穿梭取送外卖的不是配送小哥,而是园区企业推行科技研发的配送机器人……
AI校友中心于2023年11月启动运营,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3家高质量孵化器之一。这栋独特的“AI校友楼”,包含了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和上海交大3A全球校友中心,正聚焦大模型赛道培育新一代创业者。
“AI校友中心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真实试验场,让公司开发的机器人有了‘用武之地’。”推行科技创始人卢鹰翔介绍,通过真实场景数据的持续反哺,使推行科技的机器人不断进化出按电梯、抓取物品等精细操作能力。
2023年,翟星吉的语核科技获得奇绩创坛的种子轮投资。奇绩创坛被视为“中国的YC”,入选的初创项目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率只有1%。让翟星吉感慨的是,入驻奇绩创坛上海校友中心后,语核科技除研发外的其他工作——法务、财务、人力资源等几乎都由孵化器“代劳”,使创业团队能集中精力研发产品。
奇绩创坛合伙人栾运明表示,奇绩创坛的使命是在源头最大化地驱动创新。“形式上,我们每年面向全球招募两期项目,更像是一个创业者研究生院,一起解决早期的产品、市场匹配等问题。奇绩创坛已经推向市场的项目有548家,当期创业营还有接近60家,总数接近600家。”
AI校友中心是徐汇区科创生态的缩影。“十四五”期间,徐汇区布局建设六大科创街区和20家高质量孵化器。这些高质量孵化器已成为培育科创企业的重要力量。徐汇区以科创街区和高质量孵化器为抓手,畅通“转化—孵化—产业化”路径,通过提供公共研发平台、算力支持与概念验证等服务,推动“硬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当前,徐汇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市第一,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均居中心城区首位。”徐汇区副区长陈勇介绍,面向“十五五”,徐汇区将“提升高质量孵化器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推动孵化器从‘数量集聚’向‘质量引领’转型,培育更多有核心竞争力的硬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