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10月15日至16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研究联合会共同主办的中德大学校长对话暨中德科学中心25周年报告会在北京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中德科学中心25年来累计投入经费约8.3亿元,支持中德两国科研人员在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开展合作,资助1370余项高质量合作项目,构建了联结2万余名科学家的合作网络,产出4800余篇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已成为基础科学领域国际合作的典范。
中德大学校长对话以“世界变局中的科研合作”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与科研评估中的应用”“科研及科研资助中的可持续发展”“信息及数据交换的榜样实例”等议题深入交流,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理念与思路,并在多个方面上达成重要共识,为双方深化合作注入新动能。中德科学中心25周年报告会通过主题报告、成果回顾等形式,系统总结中德科学中心成立以来的发展成就与经验做法,展望未来重点合作领域和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在致辞中指出,中德两国科学研究合作持续深化,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日益完善,科研合作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中德科学中心成立25年来,构建了共商共建、互信互利的联合科研资助模式,在战略合作、项目资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已成为中德科学合作的重要桥梁。展望未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进一步强化战略协同,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创新合作模式,将中德科学中心打造成为基础研究合作的战略枢纽,促进两国科学家深度交流与协同创新;打造成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高地,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把握科技前沿、善于开展跨文化合作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打造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从项目支持走向平台共建、机制互认、文化互鉴,在更高层面服务两国科技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德国研究联合会主席贝克尔表示,中德科学中心于25年前富有远见地成立,这一独特创举不仅夯实了中德两国科学合作基础,更架起了一座连接两国与两种文化的真正桥梁。中德科学中心已成为中德两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公认的合作“入口”与合作“地标”。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中德科学中心鼓励两国科研界加强对话与交流,以全球视野思考与行动,通过催生新想法、拓展新视角,推动中德科研合作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功。
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强调,中方始终视德国为科技合作的优先伙伴。双方在多个领域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实施联合资助计划,为两国科技界创造了优良的合作环境。中德科学中心作为双方共建的资助平台,在促进多领域科研合作、搭建科学家网络、构建长效合作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有力推动两国科研机构实现共赢发展。面向未来,我们将以两国元首共识为引领,依托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汇聚双方优势资源,凝聚核心科研力量,挖掘合作潜力,推动融合发展,把中德科技创新合作推向更高水平,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德国驻华大使傅融表示,25年前,基于共同利益与互信的长期友好关系,两国成立了中德科学中心,是德中合作的旗舰项目。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科研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高校在全球排名进一步提升。德中在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合作具有巨大潜力,德方愿在公平、对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学家交流,增进民间互信,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
与会代表一致表示,本次活动气氛友好热烈且富有成效。双方将以中德科学中心成立25周年为契机,在两国元首共识引领下,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双边合作领域,开展科研联合攻关,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携手共同开创中德科学研究合作新局面。
中德科学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德国研究联合会联合共建、对等投入、共同管理的中德科学合作重要平台。
(图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