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朱虹 通讯员 韦洪基
连日来,在黑龙江省穆棱市八面通镇四平村的富硒红土上,1000亩“新香”地瓜迎来丰收季。这个曾让农户发愁滞销的作物,如今以300万斤的年产量撑起全村750万元收入,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引擎”。小山村围绕地瓜产业打造特色经济的实践,藏着资源转化与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
村后死火山喷发形成的红壤土,藏着最珍贵的发展家底。2014年土壤检测数据显示,这里硒含量达14%以上的地块占比超60%,这种稀缺的微量元素赋予地瓜独特的健康属性。“早年种本地品种,每斤六七毛还没人要。”四平村村支书于晓东回忆,2015年他在网上发现河北邯郸的“新香”品种适配富硒土壤,当即派老会计跨省背回种薯试种,三次调整种植密度后,培育出表皮油亮、口感绵甜的特色地瓜,为产业发展埋下种子。
2016年,于晓东联合5户农户成立“薯光农副产品合作社”,打破了散户种植的低效格局。合作社建立“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标准化体系:从河北引进脱毒种苗,聘请农艺师指导起垄覆膜技术;投资80万元建成300吨恒温窖,解决地瓜储藏难题;与农户签订保价收购协议,保底收购价每斤1.2元,较散户自销溢价近一倍。截至2025年,合作社从最初几亩试验田拓展至千亩基地,带动周边3个村200余户参与种植,社员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非社员户均增收也达2万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合作社用三年时间打开市场:初期组织农户带着地瓜走街串巷赠送品尝,靠口碑积累第一批客户;2019年接入电商平台后,注册“四平富硒薯”地方品牌,通过一亩田、拼多多等渠道销往全国,线上售价飙升至每斤6—8元,是线下批发价的3倍。如今为北京物美、上海盒马等商超常年供货,深圳订单占比达40%,每年9月采收期,冷链货车日均进出村达12辆。
眼下,合作社的地瓜干生产线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明年深加工产品能让附加值再增50%。从火山红土到全国市场,从单打独斗到产业集群,四平村正用一颗地瓜,书写乡村特色发展的生动答卷。